每年当夏末秋初,气温逐渐下降,但空气中仍弥漫着夏日的余热与潮湿,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正努力适应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此时,我们的身体不仅要应对夏季残留的暑湿之气,还要迎接秋季早晚温差大的挑战。气血,作为生命的源泉,正忙碌于调节内外平衡,而脾胃,作为生产气血的“大本营”,更是忙上加忙。它们需要不断运化水谷精微,以供身体所需,但稍有不慎,就容易“罢工”,导致腹痛、腹泻等问题接踵而至。接下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冯伟峰将深入探讨秋季腹泻频发的几大原因及应对策略。
为何一到秋季,腹泻频发?
秋季腹泻除了常见的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感染性腹泻,还有一种不容忽视的功能性腹泻,常表现为受凉后腹痛腹泻,若不及时干预,还可能升级为影响深远的肠易激综合征。下面就来给大家揭示一下为何秋季此类腹泻如此频发,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生冷寒凉,阳气受损
长夏酷暑,人们频繁使用空调,总忍不住喝冷饮,吃冰镇西瓜等来解暑散热,但这些冷寒凉之物悄然削弱了脾胃的阳气,到了秋季,自然界阳气逐渐收敛,内外因素交织,使得人体阳气更显匮乏,易受寒邪侵袭,特别是对那些脾虚的人来说,腹泻便一触即发。
2. 早晚寒邪,腹部受凉
白露之后,昼夜温差显著增大,早晚时段气温较低,而中午时分则可能依旧温暖甚至炎热。这种快速的温度变化使得人体难以迅速适应,尤其是腹部作为人体较为敏感且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部位,更容易受到寒邪的侵扰。如果早晚时分未能及时增添衣物,或是夜间睡眠时未做好腹部保暖,寒邪可能轻易穿透体表,直接作用于脾胃区域,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进而引发腹泻。
图片来源:锐景创意
3. 湿热未散,脾胃失调
中医理论认为,脾脏偏好干燥而厌恶潮湿环境。《黄帝内经》早有“湿重则腹泻”之说。即便步入秋季,高温仍存,加之近期雨水频繁,湿邪趁机弥漫,影响体内水湿代谢,特别是与个体体质中的寒热偏颇相互作用,加剧了脾胃功能紊乱,导致腹泻症状加重。
4. 进补不当,反受其害
依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秋季被视为进补的黄金时期。然而,进补食材多具有滋腻特性,过量或不当食用可能妨碍脾胃的正常运作,反而引发消化功能紊乱。此外,一些人会选择如太子参、石斛等养阴生津的中药材进行调养。但这类药材多属寒凉性质,长期或过量服用易损害脾胃阳气,间接导致腹泻发生。
图片来源:锐景创意
秋季如何避免腹泻的困扰?
如果腹泻次数过多,可以适当服用一些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健脾化湿辩证治疗,比如用家中常备的保济口服。中医理论认为,腹泻之本在于脾胃功能失调。而保济口服液由钩藤、苍术、化橘红、厚朴、薏苡仁、茯苓等16味中药组成,共奏解表、祛湿、和中的功效,可以温和调理肠胃,从而缓解腹泻症状。此外,也可以配合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恢复,双管齐下,增强疗效。
当然,除了合理用药外,生活中也要应季而变,做好调理,守护秋季脾胃健康,以下几点要注意:
添衣保暖:白露过后,早晚温差大,要及时添衣保暖,特别是注意腹部和足部的保暖,避免寒邪入侵。保持室内环境温暖干燥,避免过度使用空调,让身体自然适应季节变化。
图片来源:锐景创意
饮食调养:饮食应以清淡、温热、易消化为原则,如红枣粥、南瓜汤等,既暖胃又滋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糙米等,促进肠道蠕动。减少生冷、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尤其是隔夜菜、凉拌菜等易滋生细菌的食物,更要谨慎食用。
平衡进补:秋季进补时,应注重平衡,根据个人体质,选择温和滋补的食物,循序渐进地调养身体。在养阴润燥的同时,可以适当添加生姜、桂圆、红枣等温补食材,如果是阳气亏虚的则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健脾化湿的食材,比如山药、茯苓等。
中医外治:如中药泡脚、穴位敷贴、穴位按摩等,通过温热刺激和药物渗透,可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脾胃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可以用艾叶、生姜等温性药材泡脚,不仅能驱寒暖身,还能缓解疲劳,促进睡眠。
图片来源:锐景创意
让我们以更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迎接每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让脾胃在温馨的呵护下安然度过这个多变的季节。记住,预防永远胜于治疗,让我们一起守护好身体的“大本营”,让健康与快乐常伴左右!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文末给我“点赞+在看+分享”哦。
*本文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