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苏两国为主要的两大参战国,而且也是东、西战场上的中流砥柱。

二战时期,两国为了反侵略都实施了“全面动员”政策,但两国所激发出的战争潜能却差距极大,甚至,用不在一个档次来形容都不为过。下面小编给大家简单地分析一下,看看差距有多大。

话说,在1941年的6月,德国对苏挥兵550万不宣而战全面进攻苏联,史称“巴巴罗萨”计划,苏德之战正式爆发。初期,德国人凭借“闪电战”并依托钢铁洪流将苏联打的很惨,大半苏联沦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死存亡之际,苏联为了抵抗德国紧急进行了全民战争动员,至此苏联战争机器开始全面运转。

工业的转移成为其最重要的问题,苏德大战爆发后,苏联积聚动员全国潜在的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并将西部的工业体系进行东部安全转移,来施行战略后备。

就这样在不长的时间里,苏联人就在东、北方向修建大量铁路,很多重要的战略物资就用火车进行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铁路提供了大量方便很多工厂也“拔地而起”,再加上工人与高科技人员及知识分子的大量涌入后方工业区,使得在1941年的苏德战争爆发后的三个月,苏联东部地区就有超过1300多个大型军工等基础工业厂拔地而起。

据资料记载,在1942年到1944年这三年内,苏联就关于基建的开支就已超过了790亿卢布。很快,这些工厂拉动了就业,数以千计的各类劳动力就投入到工业生产中,为战争机器的运转提供燃料。

战时工业体系形成后,在苏联的境内形成了工业集聚区,;如伏尔加,远东地区,中亚,西伯利亚等多个军工业区,就连高加索这样的地区也都建立了诸多军工生产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分昼夜的生产,使很多在东部地区生产的火炮坦克战机等杀气与各类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向西线输送。在当时,仅苏联巴库油田地区就为苏德西线提供了几十万的发动机,由此可见,苏联潜在的工业潜力不是一般的强悍。

1941年,苏联东部地区的所生产的电量就超过129亿度,钢铁的产能更是超过700万吨,石油达到380万吨,在这之后,这类资源的产能还在一直攀升。

经过战后的数据对比,仅苏联东部地区的工业产能,就超过意大利,日本的总和还多,逐渐进入状态的苏联工业潜力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苏德战争期间,1941年到1945年这五年时间,仅说苏联的乌拉尔地区,产能就达到了火炮生产数量44万,各类战机13.6万架,坦克车与火炮等装甲就有10万辆,其重工业体系的产能,我们也只能用“惊叹”来形容。

战争机器正式运转后的苏联,依托如此庞大的工业产能以及不计其数的精壮兵员,挺过最为艰难的时期,很快就造就了一支庞大而又无惧生死的红军,愈战愈强。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咱们当时的中国,那时我们的零星的工业体系几乎都在东南沿海地区,就连口径稍微大一些的迫击炮都造不出来,就更别提大炮坦克飞机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当时的正规军国民革命军,很多部队就连最基本的步枪都满足不了人手一把,尤其是在前线的军队很多时连子弹都不够用,很多时士兵们只能无奈地与小鬼子近身肉搏。

而苏联在短时间内仅仅依托自己的东部地区就恢复了工业产能,并反击德国取胜,可以说双方的实力实在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平心而论,当时的我们真的是太过于落后。

倘若在当时咱们中国哪怕能有一个像苏联那样比较正规的工业区,咱们的抗日战争也不会打得如此艰难。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老大哥”不断帮扶咱们,才使得咱们逐渐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才有了能够立足于世界强国的资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参考资料:《二战通史》,《全球通史》,《苏德战争》,《知网相关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的战争潜力等》,《百度百科相关词条——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之战,苏联战争潜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