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玩政治真是老辣,“紫石英”号事件,它与中国打了个平手
曾经年少
2024-10-09 17:21湖北
现在很多人都说,新中国的政治谋略其实不如印度,你看人家印度总是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同时从各方都捞好处。
再看看新中国,在建国初期因为意识形态鲁莽地“一边倒”倒向苏联,与资本主义世界全面交恶,走了二十多年弯路。
这种观点看起来逻辑好像很通顺,但实际上是极其错误的,是根本不了解历史真相的缘故。
事实恰恰相反,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根本就没有被意识形态禁锢,我们也曾向美英等西方国家抛出过橄榄枝,表达过与西方世界建立外交关系的意愿。
甚至可以说,为了与西方发展关系,我们已经拿出了能够拿出的最大诚意。
其中,最能体现中共谋略风格的,是英国“紫石英号”护卫舰强闯长江与我军交火事件。
这件事情看起来虽然不大,但却将中共、英国、美国、苏联等世界主要大国全部卷入其中,各方力量反复博弈,立场不断变化,甚至为后来的朝鲜战争都埋下了伏笔。
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来领略一下刚刚经历过二战考验的世界顶级政治家们,是如何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结束。
短短四个多月时间,国民党军队150多万精锐被歼灭,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执政根基被完全摧毁。
北平谈判破裂后,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下达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命令。
解放军集结百万大军厉兵秣马于长江北岸,只待4月20日强渡长江,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对中共中央来说,国民党政府已经不是最主要的敌人,真正有可能阻止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是域外国家的武力干涉。
再说得直白点,就是苏联、美国、英国这三大国对中国革命是什么立场。
虽然中共并不害怕外国干涉,但如果外国真干涉了,必然会给中国革命胜利带来更大的阻力,必然会给解放军战士带来更大的伤亡。
因此,为了推进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中共中央当时采取的立场是:
在渡江战役期间,只要外军不主动对我军发起进攻,那么我军也不要主动进攻外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如果在渡江战役中外军主动发起攻击并阻挡我军前进的,我军应予以坚决反击,“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对于南京、上海等地的外国大使馆,解放军一律不得擅自进入干扰,外交问题无论大小都要由中共中央统一决策。
以上内容,作为命令传达到参与渡江战役的各部队,必须坚决执行。
中共中央的态度是如此,那苏联、美国、英国的态度到底是如何呢?我们一个个来分析。
1,苏联。
虽然与中共同属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但苏联在本质上是不支持解放军打过长江的,它担心此举会招致美英的大规模军事干涉,进而将苏联拖下与美英直接对抗的泥潭。
在雅尔塔协议中,苏联与美英对中国问题是达成过共识的:在中国建立由国民党领导的,共产党参与的联合政权。
国共内战本来就是对雅尔塔会议战后安排的颠覆,现在中共还要全面推翻国民党政府统治,斯大林非常担心美英会按捺不住搞军事干预。
美英要是在中国下场了,那苏联下不下场?苏联要是在中国下场了,那欧洲怎么办?
这一系列顾虑,都促使斯大林在过江前给中共中央传话,大概内容是:解放军不要过长江,过了,就会引起美国出兵,很可能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司徒雷登在日记中也曾明确记载:“一月四日,星期二。张治中说中国共产党决定要继续打下去,中国共产党决定要打下去并不是苏联的决策,苏联奉劝中国共产党停止于长江一线。”
对于斯大林的建议,中共中央态度非常坚决,没有任何转圜余地: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即便美英军事干涉,解放军也一定要打过长江。
中共态度如此坚决,再加上“柏林危机”还在持续,苏联的主要精力放在欧洲。
斯大林很快就改变立场,不再阻扰中共解放全中国,转而开始为中共的进攻出谋划策。
2,美国。
应该说,美国政府当时的态度非常奇怪,左右摇摆,毫无定见。
国民党政权是美国支持的,美国在中国有庞大的利益存在,中共夺取全国政权又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巨大胜利。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美国都应该强力干涉解放军渡江,最起码也要给国民党政权紧急输血,让它输的不要那么快,给政策调整争取一点时间。
中共最担心的其实也是美国武力干涉,解放沪宁杭的战役中,二野、三野的部队全都集中在华东没有动,连挺进大西南的计划都往后推,就是防着美军从海上登陆。
可美国的实际表现却非常出人意料,它几乎毫无作为,没有作出任何实质性的回应。
这与美国后来在朝鲜战争中的坚决反共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根据美国政府事后做的战略检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还是杜鲁门政府对局势出现重大误判。
杜鲁门政府根本就没有想到国民党政权会输得这么快,根本就没有成熟的军事干涉预案,杜鲁门本人对蒋介石的负面印象,也影响到了决策。
3,英国。
首先要说明一下,当时的英国与现在的英国在外交政策上是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美国小跟班”。
二战虽然让英国元气大伤,但它毕竟还是“三巨头”之一,广大的殖民地还在,英王的影响力还在,印度虽然独立了,但与英国的关系依然非常密切。
更重要的是,历经过二战考验的丘吉尔、艾德礼等政治家,虽然知道自己实力下降的厉害,但并不认为大英帝国就是穷途末路了。
他们坚信只要操作得当,英国还是有机会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46年3月5日,刚刚下台的丘吉尔就跑到美国发表“铁幕演说”。
这份演说甚至成为后世几十年美苏冷战的标志性纲领,英国政治家的狠辣由此可见一斑。
英国也算是东亚政治的老熟人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39二战爆发之前,东亚地区近一百年的国际秩序,实际上全都由英国人掌控,美国只是通过二战才真正上了东亚的牌桌。
英国在东亚苦心经营的主要据点有三个:新加坡、香港和上海。
这三个地区中,上海的综合条件最优越,长期是远东最发达的城市,英国人在上海投入的成本也最大,比香港和新加坡加起来都大。
如此风水宝地当然不能轻易放弃,日本投降之后,英国人又在上海卷土重来。
现在解放军要打过长江了,英国可不像美国那样毫无定见,它决定用武力手段来试探一下中共的意志。
如果中共意志薄弱,那英国的在华利益照旧;如果中共的意志坚强,英国就另寻对华交往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