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苏”,无疑是中华历史上的文坛佳话,唐宋八大家是何等荣耀的称号,而且也是绝对实力的象征,可人家父子三人就占了三个名额,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那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这两个风华正茂的儿子出川入京,参加了科举考试,苏轼和苏辙以优异成绩双双高中,从此踏入仕途,一时轰动京城,也震惊了当时的宋朝文坛。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仅仅相差两岁,从小就在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成长,直到一起踏入仕途,兄弟之间情深似海,彼此之间在心中的地位都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
苏轼非常关爱苏辙这个像是好朋友的亲兄弟,时时刻刻都在关心他、牵挂他,并为此写下许多感人至深的名篇佳作,其中,就有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宦海浮沉,身不由己。苏轼和苏辙四处为官,竟然八年无法相见,终于在苏轼徐州知府任内得以团聚,并共度中秋节。为此,苏轼写下一首《阳关曲·中秋月》。词作原文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词的大意是: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
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
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这首《阳关曲·中秋月》是一首写中秋节人与月共团圆的喜悦及别情的词作。
整首词开篇首先描写了中秋节夜景,中秋之夜,云雾散尽,月光如水,透出清寒之感,银河中缀满星星,无声流淌,月亮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玉盘,光彩照人。这是何等壮丽、清冷的景象!
然后,由写景转入抒怀,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美好的瞬间,就像这中秋的明月,虽然明亮,但却短暂。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短暂,以及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全词语言清丽,形象集中;字面工整,假借巧妙;对仗天成,妙手偶得;起承转合,衔接自然;叠字问答,情韵悠悠;情真意切,格调凄美;境界高远,意味深长。
突出特点是借景抒情,通篇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记述的是自己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以及一种说不出道不尽的人生萍寄的忧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的一生,并非每个中秋节都能欣赏到皎洁的圆月,也不是每个中秋节都阖家团圆。所以,每当中秋月圆之夜,都应该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