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家乡奈曼的那些村庄
作者/孙树恒
一
不知道什么时候,对我们奈曼的村庄在我面前忽然变得亲切起来!
我离开家乡奈曼三十多年了,但是从没有忘记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在原白音昌乡一个叫西沟的小村庄,老屋就住在一个长长的沟里,一条小河的北岸,我出生时村庄也就三四十户人家。隶属东梁村。
祖先孙发财 ,在 1724 年,从济南府,挑着货郎担子,一头挑的是杂货,一头挑的是孩子“闯关东”过来的。
这个村庄虽然小,但却是我度过最美好的童年时光。
挖甘草,捡蘑菇,掏鸟蛋,捅马蜂窝,打冰嘎,滑冰车,下河摸泥鳅,上学时要走四里路,一路玩着鞭子,一路饭盒叮叮当当响,用弹弓子打电线杆子上白色的绝缘子,踢着小石头,就蹦蹦跳跳到了学校。让我值得自豪的是站在村梁上,用大铁皮喇叭宣读毛主席关于发展养猪的指示。
从村庄里搬到白音昌后就很少回去了,乡亲们陆续搬到梁上了。
但是,依然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因为鹞子沟头,曾有母亲的孤坟,北面的曹家洼子,祖坟就在那里。
后来参加工作后在我们奈曼工作了十三年,我走遍了奈曼旗的山山水水,几乎到过或路过,或住过,我们奈曼所有的村庄。现在我有《奈曼旗地名典》在手,反复阅读我们奈曼的那千个村庄,就像身处村庄一样,依然清晰如昨。
我们奈曼的村庄,正在走乡村振兴的改革与重建的路子。
一个个曾经创造了最成熟最灿烂的农业文明的伟大村庄,一个恰恰因为这种农业文明过于成熟而显得步履维艰的村庄,
当我站在一个村庄的门槛上时,有时竟会显得象孩子一样幼稚、慌乱和不知所措。但这不要紧,只要终于迈到了这个门槛上,下决心迈进去,我就看见了村庄已经重获新生!最近的那个叫什么的村庄炊烟又袅袅升腾了!
二
我知道,节假日常常很喜欢去看名山大川,而忽略那生养自己的不堪入目的渺小村庄,只是痛心,发愤,要雪耻,要衣锦还乡,是否了解村庄的来历吗?
就从我们奈曼来说,有八千多平方公里,这片被“南山中沙北河川,两山六沙二平原”地形地貌所拥抱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游牧与农耕文明交融的沃土。南部浅山丘陵的峻峭,中部风蚀沙地的广袤,北部冲积平原的肥沃,共同孕育了这片土地上独特的生态系统。草原的辽阔、河流的蜿蜒、湖泊的宁静,为村庄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村落如同散落的珍珠,镶嵌在广袤的草原与沙地之间。这些在村落的形成,是一段关于迁徙、定居与繁衍的叙事,也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见证。
我们奈曼的村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考古发现,距今8000年前,奈曼旗南部山区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红山文化的遗迹在这里留下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见证了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的辛勤耕耘与智慧创造。随着时代的变迁,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等相继在此休养生息,他们的游牧生活方式与后来农耕文明相互碰撞、融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生活的痕迹,逐渐形成了早期的聚落。这些聚落虽然规模不大,但已初具村落的雏形,标志着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定居生活。
我们奈曼作为蒙古族比较集中的一个地区,从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国,到1636年奈曼部落设立和硕札萨克,这一地区的历史轨迹充满了传奇与故事。乃蛮国的变迁 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的铁蹄踏平了乃蛮国,乃蛮国的遗民逐渐融入了蒙古帝国,他们的血脉与文化成为了蒙古帝国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北元”时期,巴图蒙克达延汗的崛起,更是将漠南蒙古诸部重新统一,乃蛮部也被编入了察哈尔万户,成为了奈曼鄂托克的一员。 时间推移至1627年,成吉思汗的二十代孙子巴图鲁台吉衮楚克率领奈曼部落归顺了满洲。1636年,满洲旗制的实施使得奈曼部落正式设立了和硕札萨克,从此,奈曼旗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元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在这个过程中,原从乃蛮归属蒙古的众民与土著人共同组成了奈曼旗民,他们的文化与生活习俗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奈曼旗独特的人文风貌。
随着游牧民族逐渐定居下来,奈曼旗的村落开始形成并发展壮大。村民们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农牧业生产,建造房屋,修建道路,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村落。时间回溯到1748年,清廷为了巩固边疆、发展农业,实施了“借地养民”政策。这一政策不仅为关内农民提供了广阔的耕地资源,也促进了奈曼地区的开发与繁荣。随后,“移民实边”策略的推进,更是加速了关内人口向奈曼的流动,农民们纷纷涌入这片土地,垦荒谋生。这一时期,奈曼人口迎来了第二次增长高峰,村落逐渐兴起,社会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增长时间跳转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随后的六、七十年代,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人口增长的浪潮,奈曼地区也不例外。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提高,奈曼的人口再次迎来快速增长,村落不断发展壮大,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
奈曼旗的自然环境对村落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山,有沙,有平原,村民们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选择适合居住和耕种的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村落布局。同时,也学会了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保护生态环境,使得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
三
我最近总在思索,在诘问历史。
在文明悠久、村庄繁盛,历史的遗址比比皆是,到处传颂着古老的传说。
在我们奈曼的村庄中,蒙古族与汉族是两个主要的民族群体。他们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相互渗透,使得村庄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建筑风格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蒙古族传统的蒙古包到汉族的土坯农舍,到砖瓦房,从草原上的牛羊成群到田野间的庄稼生长。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奈曼的村庄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衰更替。在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奈曼的村庄逐渐走向繁荣。基础设施的完善、教育医疗条件的改善、特色产业的发展……这一切都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们奈曼的辽阔大地上,村庄如星辰般散落,每一座都承载着自然的恩赐与历史的沉淀。它们以河流川湾命名,以丘嶺岗梁为依,以沟壑洼地为伴,更有草原湖泊、台地沙丘、矿物标记、地形津渡、植物动物、方位数字、筑物企业、时间境界、吉言利语、农业生活、庙塔敖包、姓氏人名等诸多元素,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而丰富的地名画卷。
长风皋的轻吟,杜贵河的潺潺,老哈河的壮阔,这些河流不仅滋养了土地,也赋予了村庄以生命。二道河子的蜿蜒,教来河的呼唤,它们如同大地的血脉,流淌着奈曼旗的故事。而牤牛河、孟和河、莫户皋等,每一个名字都蕴含着自然的奥秘与历史的痕迹。
北湾子、大湾子、东湾子,这些以湾命名的村庄,依水而建,临水而居,享受着水的宁静与温柔。山湾子、套海营子,则依山傍海,展现着大自然的壮丽与雄浑。
巴彦花、北梁岗子、查干达朗,这些丘嶺岗梁上的村庄,高耸入云,俯瞰着脚下的土地。
步步登高、长里沟、朝阳沟,这些沟壑洼地中的村庄,虽地处低洼,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巴彦塔拉、呼和塔拉、黄花塔拉,这些以草原命名的村庄,广袤无垠,绿草如茵。
阿都乌素、巴嘎淖尔、查干淖尔,这些湖泊湿地中的村庄,碧波荡漾,水天一色。
北台子、大台子、南台子,这些台地沙丘上的村庄,高耸而坚固,如同大地的守护者。
白石头、朝鲁吐、楚鲁图,这些以矿物标记命名的村庄,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它们是大自然的宝藏。
车圈子、杜贵、图布日格,这些以地形津渡命名的村庄,地处交通要道,连接着四面八方。
大树营子、大柳树、大榆树,这些以植物命名的村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阿仁艾勒、得力营子、东北户,这些以方位数字命名的村庄,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奈曼旗的大地上。
八仙筒、半拉城子、布日格图,这些以筑物企业命名的村庄,
新艾勒、新立户、新立屯,这些以时间境界命名的村庄,寓意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巴彦路、巴彦嘎查、巴彦查干,这些以吉言利语命名的村庄,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包廷塔日牙、菜园子、四方地,杏树洼,这些以农业生活命名的村庄,展现了奈曼旗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白庙子、半拉庙、博勒梯庙,庙屯,这些以庙塔敖包命名的村庄,承载着奈曼旗人民的信仰与精神寄托。
明仁,东明,八王扣、百家、宝贝河,这些以姓氏人名命名的村庄,诉说着奈曼旗人民的故事与传承。它们如同奈曼旗的家族谱系与记忆库。
四
在奈曼旗的这片大地上,每一个村庄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段历史。它们共同构成了奈曼旗的独特魅力与丰富内涵。
大榆树 村是新镇乡的一个行政村。清朝末年有位姓曹的人在此居住,当时得名曹家洼子,1958年更名为大榆树至今。位于新镇以南4公里处。我们祖坟就在村南高岗上。
车圈子村西约一华里处有一片洼地,形似车轮,故名之。是义隆永镇的一个行政村,19世纪初建屯,位于义隆永偏西南不远处。
杜贵 “杜贵”为“圆圈”。此处有杜贵河,流经此地时流出了形似“杜贵”的圆形河道而走,以此命河名,又以河名命村名。曾有杜贵庙在此地建筑。“杜贵”是过去的当地百姓训练猎手打准儿的重要工具之一,用较好的树枝或柳条成圆圈,由两个人站在两端处,来回发放“杜贵”,也计分评比。如此,“杜贵”也成了圆圈或紧密组合的代名词。杜贵嘎查是原朝古台苏木的一个行政村,清朝中期建屯,该屯位于新镇以北方向。
图布日格 “图布日格”正读应“图古日格”,意为圆形。图布日格嘎查分南图布日格和北图布日格两个嘎查,均为原章古台苏木的行政村。1942年建屯,该屯位于章古台东南方向。
高音敖勒木 “高音”为“沟的”,“敖勒木”为“渡口”,意即过沟(河)的渡口。地处叫来河南岸渡口得名。是白音他拉苏木的一个行政村。清朝中期建屯,位于白音他拉苏木政府东北方向。
沟脑 “沟脑”应读为“沟恩敖勒木”,意为过沟的渡口。是原白音昌乡的一个自然屯,和长里沟脑邻近。
长里沟脑 这里的“脑”也是“敖勒木”的意思,意为“长里沟的渡口”。
“房身沟脑”位在房身村附近的过沟渡口,位于青龙山偏东南方向。
沙日塘 “沙日”为“黄色”,“塘”为粘土或淤土。是以教来河淤泥的颜色命名村名之。民国初年建屯。
朝包 “朝包”为“赶牛的小路”。是沙日浩来苏木的一个自然屯。
尼勒其根 “尼勒其根”意为“炽热”。是清朝年间奈曼王爷到此地打猎热得满头大汗,便说“尼勒其根哈伦”,以王爷的此话定了此地的地名。也曾用过“牛其根”之称,地名普查时更正之。
顾师喇嘛河湾子 这是教来河的湾子,位置在大沁他拉镇东北5公里处,是在大柳树林场正南位置。清朝时期这里住着一位顾师喇嘛而得名。顾师为藏语的学位,学者或翻译家的藏称。现在这一河湾子的体统还在,但河湾子的名称将消失。
毛浩日 "毛浩日"为"到头"之意。是教来河流到此地后迎顶大沙漠不能继续向梁。于1936年并户立屯。其位于固日班花苏木政府驻地西南16.5公里处。
东梁原白音昌乡的一个村。清康熙年间有一姓禅的农民从山东迁居此地,得名禅家梁。驻地于1965年改称为东梁。位于新镇政府以南偏东方向,是在原白音昌乡驻地北8.5公里处。
岗图 蒙古语意为断崖、深谷。岗图沟和新岗图都是新镇的村落,均在1780年左右时间建屯,位于新镇以西
固日班花 "固日班"蒙古语意为三,"花"为土梁,合起来为三座土梁。元、明年代此地已有较发达的畜牧业。公元1675年,康熙十四年时,当时的察哈尔布尔尼(时为朝廷命官﹣义州王)反清,朝廷命令抚远大将军信郡王颚札率师征讨,布尔尼在清军重兵追剿下,败退到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境内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双方死伤不计其数。仅此一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地名
长里沟 于1845年形成村落,以村子所处位置而得名。
泊和乌素,泡子附近,而被称作"毕和的泡子"。1852年有一位叫梁迎恩的人挖掘一口饮水井。井水却象墨汁般黑,故得名。泊和乌素,蒙古语,意为墨汁般的黑水,这是一个影响普遍的传说。本村于上世纪出了一名比较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梁布和克什克生于 1902 年,逝世 于 1943年,将其不朽之史记录在此。
蟒石沟, "蟒石"正读应"蟒思",意即众蟒。蟒石沟的名称来历是与忙牛河的名称来历一样。蟒石是人名,过去在此近处住过叫蟒思的人,由此得名。蟒这个动物是最古老的信崇物,是图腾,它先于龙图腾。后来有一个较大部族称自己为蟒奴德,意为信蟒的众人。现在本地区姓马的基本都是那些蟒信仰者,他们还分左翼右翼,牤牛河流域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源地。
三家子 奈曼旗称三家子的地名有7处,其中有1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沙日浩来镇的三家子村,1907年由李、刘、杜三家先住此地而得名。新镇三家子村。1928年有三户人家先到此地开荒种地而得名。原南湾子乡的大三家子村,又分大三家子和小三家子。两个村屯,均位于青龙山以南方向,属互利村。
土城子乡有东三家和西三家两个自然屯,均位于沙日浩来镇政府以西偏南方向,均属哈日干图村。
四家子 青龙山镇的一个自然村,位于镇政府西北方向,属下地村。
下地 青龙山镇的﹣个行政村。1903-1911年间在此地曾设阜新县,县衙门原名为鄂尔吐板街,此村原称鄂尔吐板街,曾经有一座老爷庙,因该村座落于山坡下的平地上而更名为下地。古庙子 是青龙山镇的一个行政村。清光绪29年(1903年)在此地曾设阜新县衙门,原与下地统称为鄂尔吐板街。
斯布格图 青龙山镇的一个行政村。斯布格为柳(荆)条筐或囤子,图为有,意即盛产柳条筐之意。清朝末年形成自然屯,
1986年考古发掘的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墓址就位于村西庙子山南坡上。据《辽史·地理志》记载和考古调查,这里就是辽代最早发迹之处的龙化州所辖。
白音昌 "白音"即巴彦一富饶,"昌"正读应查干,意为白,白沙坨、银白山。亦即富饶的银山。这里于清乾隆年间开始形成自然屯,
善宝营子 原南湾子乡的一个自然屯。善宝是藏语人名,正读应善宝拉,常讲的香拔拉,也称香格里拉,意译净土或持乐世界。净土,佛教认为佛、菩萨等居住的世界,没有尘世的污染。
善宝营子村东有一古城,是西汉的。
温都日哈日是 八仙筒镇的一个行政村。温都日为高,哈日为黑,意即黑脸高个子。民国十年,有一位黑脸高个子货郎与当地一名寡妇成婚,居住此地。
乌干沙日 ,乌干为老大,沙日为黄,意即黄头发老大。蒙古人中以"沙日"为名的颇多。1820年始建村落时以首居者乌干沙口金市名之。
八仙筒 正读应白兴图。白兴为土平房或尖脊房,图为有或在,意即有土平房尖脊房的地方。据考究,这里人类居舍的发展是很有序的。最早是洞穴,第二是地窖子。第三是茅屋和可移动的帐房,第四是窝棚(圆形尖顶),房顶是用粗柳条一体成形,第五是布日格(钝角四方墙和顶),房顶是用粗柳条编织一体成梯形,第六是白兴,第七是楼阁庭堂……。白兴的特点是稳重四方型。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兴建起来,20世纪大发展的。
化吉营子 原土城子乡的一个行政村,清朝中期建村。村西有一座形似桃的山,蒙古称桃拉山,即桃山。山上花草茂盛,桃花盛开时,桃山如花山,因此该村被称为花仁艾勒,意即花的营子。
土城子,有一座古代土城遗迹而得名。据考证,此城是战国时期的燕国所建。城墙用土筑城,周长2100米,面积150亩,现有残墙高8米,宽5米,近些年来陆续出现古兵器残件等文物。土城子与敖汉旗兴隆洼陶瓷龙的出土址相邻,位于边界线的左右两边。因此,土城子和善宝营子一样都是奈曼文明史发源的前列。
向。
奈曼庙 奈曼旗众庙中最早建造的庙宇。现在是属于沙日浩来镇的一个自然村。其位于沙日浩来镇政府西南方向,属哈日干图村。
奈曼庙(德勒图如特庙) 距原土城子镇政府驻地西北22公里处,有一处称哈日干图村。哈日干图,蒙古语,意为长有锦鸡儿(俗称老虎刺)的地方。起初建屯时,此地生长茂密的锦鸡儿(哈日干)而得名。
大沁庙是最先建在原章古台苏木的伊和大沁嘎查境内,后移到原太山木头苏木的大沁庙位置。本庙的迁移和损毁为以上两个苏木留下了以庙命名的地名各一处。
鄂布根包冷 大沁他拉镇的一个行政村。鄂布根为老头儿,包冷为旮旯,意即老头们的旮旯,1882年开始,奈曼旗的一些统治阶层中的下层老人和老牧民有一个老头会组织,他们反对出卖和开垦牧场,维护牧民利益而展开多次反抗活动。这个老头会的主要聚会都在现在的鄂布根包冷这个地方,由此得名。
向阳所村,卜氏家族在清代曾出过两位进士。卜云程,道光六年(1826)丙戌科联捷进士,钦点御用知县,特授河南陈州府项城县县令,“堂悬明镜,人颂青天。二年之间,犬不夜吠,民咸便之。”卜云程最高官至“黄河道”,后来辞官回乡,耕田教子,著有《思益斋诗文稿》。其侄卜燕宾光绪丁丑科进士,钦点主事,签分户部陕西司行走,做过直隶州知州、山西沁州知州,著有《退思斋诗文稿》。
东明村的来源与革命烈士梁东明密切相关。为了纪念梁东明烈士,当地党组织和政府将刘家茶馆改名为东明村。
明仁村是人名,即吕明仁,原辽吉省一地委书记、哲盟政府副主席。1947年4月12日吕明仁来奈曼部署工作,渡老哈河时为救落水警卫员不幸牺牲。
五
在我们奈曼大地上,村庄如同星辰般点缀其间,村庄的差别不再那样悬殊,红色的砖瓦房好不气派!从种到收实现了机械化,农民的负担减轻了,生活越来越滋润了。
我们奈曼,几乎就是一部沙漠与绿洲争夺生存空间的历史。
环境越困难,刺激文明生长的积极力量就越强烈,这是西方史学的著名观点,为村庄留有余地,治沙攻坚战任重道远。
在山下梁上,是风的故乡,也是梦开始的地方。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轻轻拂过长风皋的水面,波光粼粼中仿佛能听见岁月的低语。
在河畔,村民们已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的身影在晨光中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河流,不仅是生命的源泉,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它见证了我们奈曼村庄的兴衰更替,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走进嘎查,那一座座屹立在北梁岗子上的古老敖包,是村民们心中的圣地。每当风起时,敖包上的经幡便随风飘扬,带着村民们的祈愿飘向远方。这里,有着关于勇气、智慧与爱的传说,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心生敬畏,也让这片土地更加神秘而迷人。
而在以沟为名,那里的村庄如同被阳光亲吻过一般,温暖而明媚。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生活简单而纯粹,却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春天的桃花、夏天的麦浪、秋天的丰收、冬天的皑皑白雪,四季更迭中,村庄也在不断地变化与成长。
我们奈曼的村庄,还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些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它们的故事如同家族的族谱一般,记录着世代的传承与变迁。
而那些以植物、动物命名的村庄,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以及村民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在这里,每一个村庄都是一个故事,每一段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它们或悲或喜,或平淡或传奇,但都是奈曼旗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是这些故事,让我们奈曼的村庄更加生动、更加鲜活,也让每一个踏入这片土地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魅力与温情。
岁月悠悠,我们奈曼的村庄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地流淌。它们或许会被遗忘,但那份属于这片土地的记忆与情感却会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因为,这里是我们奈曼的村庄,是无数人心中的原乡,一生都抖落不掉的念想。
但愿历史不再捉弄我们今天的村庄,以及生活在村庄的农民。这是我们今天深深的祝愿!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秘书长,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副秘书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