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卜丁

千年古栈道,半部交通史。日前,国内首座栈道博物馆盛大开馆,这座博物馆位于秦岭南麓的汉中市留坝县,以其独特的展示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研究和体验中国古代栈道文化的绝佳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馆里,观众可以看到古代工匠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建造出一条条连接南北的栈道。这些栈道不仅是交通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每一块石头、每一根木梁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汗水。

秦汉“咽喉” 连接南北

留坝地处秦岭南麓腹地,前俯三秦、后蔽两川,褒斜栈道、连云栈道、陈仓古道等穿境而过,形成了诸多关隘、驿站、寺庙、店铺、集市、城镇等遗迹,尤其是国之瑰宝——“石门十三品”中所涉及的栈道遗址也多分布在留坝境内,演绎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萧何月下追韩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历史佳话,是栈道分布最密集、栈道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县之一,素有“秦汉咽喉”“栈道之乡”的美誉。为保护和利用好这一文化瑰宝,留坝县委、县政府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决定新建栈道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栈道博物馆位于中国栈道水世界景区游客服务中心3楼,展陈面积1650㎡,主要分为“山河动脉”“横空出世”“文川通途”“云栈为道”“巧夺天工”“文明辉煌”6个展陈部分,第一次系统全面展示栈道及其历史文化,以开敞式布局展厅,以核心展项形成重点空间,突出留坝南北交通的“主动脉”、蜀道道路的“大枢纽”,重点陈列了“天下栈道,于斯为要”留坝境内的栈道及其辉煌的历史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河动脉”单元,以展板的形式,陈列留坝建制以来,褒斜道、文川道、元明连云栈道和众多的支线道路演变形成的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横空出世”单元,主要陈列汉代以来褒斜道的持久历史和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作用方面的石拓图文介绍,如东汉“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和“石门十三品”、西晋“太康修栈道”等重量级文物的石拓图片和文字介绍都在该展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川通途”单元,主要以书影、视频、沙盘等形式陈列和解读,唐代成为通驿大道的文川道以及在国家交通中的重要地位的文物图影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栈为道”单元,以图文展板的形式,陈列元明清时期连云栈道在南北政令畅通、民族融合、文化交流、行旅往来中留下的文化遗产。

“巧夺天工”单元,以空间陈列和图版等形式,主要陈列了栈道不同形制的建造方式和建设规划、变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明辉煌”单元,主要陈列了行纪、诗词、碑刻等丰富的栈道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摸清“家底” 八年考察

栈道博物馆的建设背后,是8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据悉,留坝县从2016年就启动了栈道考察,考察队员踏遍青山,不仅摸清了栈道的“家底”,提出了保护、传承的路径,更提出了“天下栈道,唯留坝为要”的看法。

2024年5月底,留坝县委、县政府决定启动建设栈道博物馆。从筹建前期的调研、规划,到场馆的选址、审批,再到史料的征集、文稿的编撰,每一步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与栈道直接相关的文物、实物极为稀缺,但这又是基本陈列要切实解决的问题。建立在8年的考察及其收获上,搜寻留坝境内的碑石、古籍、拓片等实物,如“陕境蜀道图”“云栈八景”“汉江以北三省边舆图”等,为观众呈现了与栈道直接相关的实物、图片、影像资料以及文字解读。

古道“新篇”  未来可期

不止如此,该馆在筹建工作中坚持“扬长避短”的原则,巧妙地克服了场馆面积有限的挑战,采用了开敞式布局,将展厅打造成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展陈空间。

栈道博物馆的设计者们以创新的手法,将有限的空间转化为无限的可能。通过开敞式布局,博物馆内部空间得到了最大化地利用,使得观众在馆内行走时,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核心展项的精心布置,形成了一个个引人注目的焦点,让参观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留坝作为南北交通“主动脉”和蜀道道路“大枢纽”的重要地位。

此外,该馆还采用了沙盘、展板、LED显示屏等多种展示形式,全面展现了栈道遗产的丰富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空间有限,但栈道博物馆通过精心地设计和布局,为参观者提供了一种“身在馆中、游在景中”的独特体验。参观者在馆内的每一处,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韵味,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智慧和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主办方介绍,栈道博物馆的建设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该馆将继续征集、梳理反映栈道历史和文化的资料、文物,深入挖掘栈道文化内涵,持续丰富展览内容。馆方期待栈道博物馆能够成为全国栈道文化的展示交流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本文首发:文物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