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叶,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工作于西南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西大版《苏轼书法全集》分卷主编。论文多次在 CSSCI 等核心期刊发表,书法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八届新人新作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作品展、首届“刘禹锡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在各省级书法展览获奖、入选近二十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人笔记中的苏轼书法批评

文 | 苏 叶

摘 要:苏轼作为宋代文人的典型代表,一生经历、文学与艺术,多被时人写入笔记。然因苏轼的人格魅力,文人们在记载时会有意无意地将之神化与重塑。在宋人看来,苏轼书风多样且有着明显的分期,渐老渐熟。他的笔法飞动,好用浓墨。他是人心与文心相合的代表性文人,主张自我心性与万物相合。苏轼书法一直是宋代书学领域讨论的核心话题,尤其是笔记中的相关记载,对认识苏轼书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苏轼 宋人笔记 书法批评

笔记作为独特的文体,在宋代趋向繁荣,《全宋笔记》中收录的宋人笔记有五百多种。宋人笔记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民间琐事,也有文人轶事,体现着雅俗文化的交融,反映着时代变化与文人精神,体现着“有补于世”的文学观念。明代《五朝小说•序言》论及宋人笔记时有言:

唯宋则出士大夫手,非公余纂录,即林下闲谭。所述皆生平父兄师友相与谈说,或履历见闻、疑误考证;故一语一笑,想见先辈风流。其事可补正史之亡,裨掌故之阙。

宋人笔记多为无意之文,笔墨自由,大多是兴之所至,文学意味浓厚,有着极高的文艺评论价值。苏轼是“尚意”书风的代表,也是宋人书学批评的核心。在宋人笔记中,多有对苏轼诗文书画品评的记载,尤其是对存世苏轼书迹的批评。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宋人笔记的基础上,探究笔记中与苏轼书风、书学思想等相关的著录,借此反观宋代的审美思潮。

一、多变飞动的笔法

无论是在宋代还是后世,东坡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千百年来被世人推崇,成为文化符号和精神的象征。王国维评价苏轼: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东坡诗文书画精绝,兼通数体且书风多样。其曾自言道:“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苏籀在跋《东坡拔豕帖》时也曾详述东坡的书风变化:

先生早年在岐下写《楚词》一章,云似钟繇行体,笔能趁意。是时书画已绝出世俗。自壮逮老,周游四方,古人奇迹,无不临遍。峤南书帖,特为超妙。尝戏语云,可比二王,所谓七十而从心不逾矩者也。嗟夫!虽天资殊异,亦须精习,始蹈大成,况常常者,其可不勉耶?

而黄庭坚也有“东坡晚年书,与李北海不同师而同妙,汉庭皆不能出其右。泰山其颓,吾将安仰,实同此叹”的论断。南宋文人巩丰在谈论东坡书风的变化时,与黄庭坚有着类似的观点,其在《后耳目志》中有言:“东坡平生诗学刘梦得,字学徐季海。晚年妙处乃不减李、杜、颜、杨。”以上皆是从东坡取法的角度论及他的书风变化。

东坡书风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李之仪在跋《东坡大庾岭所寄诗》时说:“予从东坡游旧矣,其所作字,每别后所得,即与相从时小异”,其在跋《东坡帖》时更是直言:“东坡从少至老所作字,聚而观之,几不出于一人之手。”何薳在《春渚纪闻》卷六中也言道:

晁丈无咎言:苏公少时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卒之学成而已。乃知笔下变化,皆自端楷中来尔。不端其本,而欺以求售,吾知书中孟嘉,自可默识也。

东坡重视书法中的变化,力求新意。他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说:“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其“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观点,更是指出书法不应拘泥于点画,而是要重“意”。

或因东坡对“意”的追求,他的书法备受时人所重,“字字可珍”。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有言:“至于书画,亦皆精绝。故其简笔才落手,即为人藏去,有得其真迹者,重于珠玉。”而东坡对自己的书法也极为自信,袁文在《瓮牖闲评》中有相关记录:

苏东坡一日得粗纸一幅,题云:“此纸甚恶,止可镵钱饷鬼而已。余作字其上,后世当有锦囊玉轴什袭之宠,物之遇不遇盖如此。”

何薳在《春渚纪闻》亦有载:

先生翰墨之妙,既经崇宁、大观焚毁之余,人间所藏盖一二数也……而绍兴之初,余于中贵任源家见其所藏几三百轴,最佳者,有径寸字书《宸奎阁记》,行书《南迁乞乘舟表》与《酒子赋》。又于先生诸孙处见海外五赋,字皆如《醉翁亭记》,而加老放。毕少董处见自虏中还得《责吕惠卿词》,于王信仲家人针箧中。续仲永处见《海外祭妹德化县君文》,与余世宝“东坡先生无一钱”诗醉草十纸,龙蛇飞动,皆非前后石刻所见者。则德麟赵丈尝跋公书后,有“翰墨稽天,发乎妙定”之语,为不虚也。

因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东坡书法保存极为不易,但从流传下来的作品可知他的书法极富变化,尤其是草书,有“龙蛇飞动”之特点。《西楼苏帖》中收录的《梅花诗帖》(图1)极富草书意趣,尤其是“飞雪”“关山”四字,飞动自如,动人心魄,使人瞠目。袁文《瓮牖闲评》也有对此作的记载:

苏东坡“春来幽谷水潺潺”诗题目只作《梅花》,少年时读甚疑之,此盖谪黄州时路中作诗偶及之,初不专为梅花,东坡《续帖》中载之甚详。

楼钥在跋《黄氏所藏东坡山谷二张帖》中也指出苏轼的书法有“字字飞动”之特点,其言:“坡书皆有法,石本类多失真。此卷字字飞动。”除此之外,他还在跋《东坡纸帐诗》中对“飞动”作了解释:“此卷字画飞动,不可形容。公尝和子由论书曰:‘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岂自道耶?”在楼钥看来,东坡书法中的“飞动”是端庄与流丽、刚健与婀娜并存的。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也评东坡书法有“飞动”之特点:“予尝见东坡一帖云:‘王十六秀才遗拍板一串,意予有歌人,不知其无也。然亦有用,陪傅大士唱《金刚经》耳!’字画奇逸,如欲飞动。”邵博所说的“飞动”更多的也是评价苏轼书法中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苏轼《梅花诗帖》 天津博物馆藏

其实不论是东坡书法中的多变还是“飞动”,都与东坡豪放的性格密切相关。《攻媿集》有载:“东坡醉中书《对客醉眠诗》。公自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蔡绦《铁围山丛谈》笔记中将东坡直率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东坡公元祐时既登禁林,以高才狎侮诸公卿,率有标目殆遍也,独于司马温公,不敢有所重轻。”而东坡的酒后作书,更是他性格的直接体现。东坡自己也对酒后作书有过记载:“吾醉后能作大草,醒后自以为不及。然醉中亦能作小楷,此乃为奇耳。”秦观甚至在东坡饮兴而归后,才请其作书。东坡曾自述其事: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洒脱是宋代文人的共性,他们不拘成法,通达自由,内心深处与晋人气韵相契合。东坡就是最好的例证,在他眼中一切均以符合自己的内心为前提,而这也是东坡书风多变飞动的首要因素。

二、用墨如糊的墨法

宋代文人嗜墨,并以古为尚,“士大夫留意词翰者,往往多喜收蓄”,嗜墨成癖。释惠洪有言:“司马君实无所嗜好,独畜墨数百尔……其亦司马之墨癖也。”而为得佳墨,常有夺墨之举,当时视为文人雅事。东坡有两则题跋记述其事:

李公择见墨辄夺,相知间抄取殆遍。近有人从梁、许来,云:“悬墨满室”。(《书李公择墨蔽》)

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以精纸妙墨求之,常携古锦囊,满中皆是物也。一日见过,探之,得承宴墨半挺……遂夺之,此墨是也。(《记夺鲁直墨》)

东坡喜墨藏墨,并亲手作墨,其自述:“此墨吾在海南亲作,其墨与廷珪不相下。”他对墨颇有研究,因而对墨的优劣有着独到的品鉴标准,认为“墨以黑为胜”“墨入漆最善”。其在《仇池笔记》有详述:

今世论墨,惟取其光。光而不黑,是为弃墨。黑而不光,索然无神气,亦复安用?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然如小儿目睛,乃佳。

东坡还常用实践来检验墨的好坏,“杂研之,作数十字,以观其色之深浅”。何薳《春渚纪闻》有载:

余为儿时,于彭门寇钧国家见其先世所藏李廷珪下至潘谷十三家墨。断珪残璧,璨然满目。其廷珪小挺,岁久不见胶彩,而书于纸间视之,其黑皆非余墨所及。东坡先生临郡日,取试之,为书杜诗十三篇,各于篇下书墨工姓名,因第其品次云。

宋代文人对藏墨与鉴墨乐此不疲。在对墨的使用上,他们也要求极高。南宋赵希鹄对宋之前古人的用墨习惯,曾做过描述:“其真草隶篆皆用浓墨,至行草过笔处虽如丝发,其墨亦浓。”东坡重视墨法,喜用浓墨,以彰显率性质朴的气质。宋人笔记有载:

公顾视久之,令琪磨砚,墨浓,取笔大书云:“东坡七岁黄州往,何事无言及李琪。”

东坡每属词,研墨几如糊,方染笔,又握笔近下,而行之迟,然未尝停辍,涣涣如流水,逡巡盈纸。

东坡捉笔近下,特善运笔,而尤喜墨,遇作字,必浓研,几如糊,然后濡染。蓄墨最富,多精品。

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

“如糊”是对东坡用墨的整体评价。然而,这种用墨习惯又与研墨的方式关系密切。苏东坡在《物类相感志·文房》中也曾论及,兹举数条:

研墨出沫者,用耳膜、头垢则散。

腊梅树皮浸砚水,磨墨有光彩。

肥皂浸水磨墨,可在油纸上写字。

栎炭灰成花烧之,有墨处着,无墨处不着。

收墨用皂角柴烧石灰,令黄盒之。

墨被尿浸或水浸,色败而淡。以水煮热黄蜡涂之,如磨用时去蜡包,色如故。

冬月砚冻,入酒磨墨不冻。

东坡书法在后世有“墨猪”之称,多有书家将此归罪于东坡的用墨丰厚。其实“墨猪”或非指东坡真迹,而是赝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苏轼书《与陈慥新岁人来帖》(图2),董其昌曾见过真迹,在题跋时言道:

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钩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益不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董其昌题。

也就是说,东坡的真迹应是丰肥与骨力并存,非世人所说的“墨猪”之类。

东坡对墨优劣的认知以及喜用浓墨的墨法造就了他独特的书风。“用墨如糊”或为东坡用墨之特点,此应是指用笔骨丰肉润,而且软塌无神。东坡曾自言其书“如绵里针”“绵里铁笔”,对此后人解释道:“力藏在点划之内,外不露圭角,东坡所谓字外出力,中藏棱者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 苏轼《与陈慥新岁人来帖》 故宫博物院藏

三、人书合一的文艺观

苏轼是以人心与文心相合的代表性文人,他的哲学观与生命实践紧密结合。他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但对佛道二教也有同情的了解,并借佛道二教的思维方式,审视世间万物,形成自身的人生态度,也就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

人在天地之间,离不开外物。如何平衡“人”与“物”的关系,苏轼从陶渊明身上寻到了寄托。《冷斋夜话》载:

东坡每曰:“古人所贵者,贵其真。陶渊明耻为五斗米屈于乡里小儿,弃官去;归久之,复游城郭,偶有羡于华轩。”

陶渊明的直率在宋代极受推崇,宋代士人大都随心随性,不滞于物,独立而自由。他们“寄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也就是“游于物外”。

苏轼对“物”进行了泛化,在他的观念中,“物”不仅只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如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诗文艺术同样也是“物”。东坡《宝绘堂记》曾云: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东坡早年爱书画成痴,但醒悟后,以平常心看待,“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因此,“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就书法而言,苏轼并未把自己的作品作为谋取利益的工具。龚明之《中吴纪闻》有载:

阊门之西有姚氏,素以孝称。所居有三瑞堂,东坡尝为赋诗,姚致香为惠。东坡于虎丘通老简尾云:“姚君笃善好事,其意极可嘉。然不须以物见遗,惠香八十罐,却托还之。已领其厚意,与收留无异。实为他相识所惠皆不留故也。切为多致此恳。”

东坡与人相交,首重其意,虽赠人以书法作品,却不贪求回报,因此再三说明“不须以物见遗”“他相识所惠皆不留”。

不仅如此,东坡也未曾将书法视为文人士大夫的专属物,以之自高。张邦基《墨庄漫录》有载:

徐州有营妓马盼者,甚慧丽。东坡守徐日,极喜之。盼能学公书,得其仿佛。公书《黄楼赋》未毕,盼窃效公书“山川开合”四字,公见之大笑,略为润色,不复易。今碑四字,盼书也。

东坡认为人人平等,无身份等级之分。因而面对此事,苏轼不仅对营妓毫无责怪,还“略为润色”,并将此四字留于碑中。这也是东坡高尚人品的例证。

由此可见,在东坡眼中,自己的作品也是“物”,他主张“游于物外”,不看重作品的价值。但是,“物”中毕竟有“我”,东坡书法是其人格的反映。“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自我心性与万物相合,物我合一,亦即书我合一。黄山谷曾云:

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东坡三子苏过也认为,东坡在书法中倾注了自身的信念与情感。他说:

吾先君子岂以书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以手,故不见其有刻画妩媚之工,而端乎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知此然后知其书。

释惠洪在跋《东坡山谷帖二首》时有云:

东坡、山谷之名,非雷非霆,而天下震惊者,以忠义之效与天地相始终耳,初不止于翰墨。王羲之、颜平原皆直道立朝,刚而有礼,故笔迹至今天下宝之者此也。予于云岩讷室观此帖,皆其海上穷困时自适之语。然高标远韵,凌秋光,磨月色,令人手玩,一饭不置。若讷当藏之名山,以增云林之佳气。

从书品与人品的角度对东坡书迹进行了品评,评价东坡的书品出于人品。

东坡一生旷达,无论是为官,还是作文,乃至书画创作,皆是发于至情。他那些被称为经典的作品,书法与文学水平极高,为后人所赞叹。黄庭坚《山谷题跋》有载:

复于范君仲处见东坡惠州自书所和陶令诗一卷,诗与书皆奔轶绝尘,不可追及,又怅然自失也。

而今人观摩东坡《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卷》等作品,也可窥其一斑。

四、结语

不同时期对苏轼书法的认识不同。在宋人眼里,苏轼书法“尚意”,又不仅限于“尚意”。苏轼书法飞动多变,这是他不拘成法、通达洒脱的性格所致。苏轼重墨但不被墨所磨,他对墨优劣的认知以及喜用浓墨的墨法造就了他独特的书风。苏轼主张“寄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在他看来,人与书就是“我”与“物”,要随心随性,不滞于物。宋人笔记对苏轼书法的批评只是从微观角度再现了宋代书法的一角。当然,宋人笔记的价值不应穷尽于此,应通过宋人笔记挖掘宋代多样的文化艺术生态,彰显宋代文人士大夫多元的文艺思想。

主 编

猪大人

出 品

黔艺空间

来 源

《收藏家》2024年第4期

通 讯

微信 : QYqianyikongjian QQ : 3100720399

支 持

雅昌艺术网 今日头条 一点资讯 网易新闻 搜狐新闻

腾讯新闻 阿里文娱 360浏览器 UC浏览器 惠头条 书艺时空

黔艺空间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开放美育艺术专业及人才资源优势,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集艺术名家工作室、艺术教育、高校艺术交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艺术园区运营、专题性展览、书画图文装帧设计、艺术评论、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多个文化产业为一体。黔艺空间艺术平台运营内容主要为网络线上媒体宣传与推广,包括艺考动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高校艺术交流、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专题性展览、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为广大艺术家提供高品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