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生活报新街派

“一晃生活报已经创刊40年,我与它结下不解之缘,如今回忆起曾经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曾经作为生活报的通讯员、特约记者,是我一辈子的荣耀。如今我已退休7年,但我一直关注生活报的成长和发展。”田少东向记者讲述时,眼中不时泛起泪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偶然间结缘生活报

今年67岁的田少东曾任哈尔滨市第五医院宣传科科长。1985年,一次偶然间,他翻看了刚刚创刊不久的生活报,瞬间被这份报纸吸引。这份报纸中,不单有政策方针宣传解读、最新的时政要闻报道,还有社会民生新闻、消费文体新闻等,他不禁感慨,“这份小小的报纸,竟能如此包罗万象。”

从1985年开始,田少东就不断向生活报投稿,向记者和编辑们请教,稿纸从一页写到两页,从两页写到三页……“记得我第一篇供稿是当时记者约的一篇医疗科普类稿子,关于小儿骨科常见病中的小儿胯脱位的相关内容,因为该种疾病极易和小儿麻痹混淆,我问了很多专家,写了很多天……后来我明白一个道理,稿件要让读者读懂才是关键,尤其是医疗类的科普稿子,要把很多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说明白,大家才能了然于心。”

“当时,我作为生活报的‘一支笔’,深入到烧伤和骨科科室中,了解患者发生事故的原因,写出一些关于生产生活中安全用火、安全出行等相关科普和提示,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田少东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物件见证情缘

从生活报通讯员到特约记者,他保存的报纸、剪报和相关手稿等素材足足攒了30个大箱子。桌子上的那支黑色钢笔是他的亲密战友,他用这支笔写出了500余篇稿件。田少东说,当年他写稿时,都要先打草稿,然后修改,之后在稿纸上誊写一遍,然后校对,最终将成稿再一遍誊写到稿纸上,然后交给报社。这支钢笔和成摞的手稿,不仅记录了他与生活报的点滴记忆,也是他与生活报40年来的友情见证。

田少东指了指一个黑色的小本,上面有烫金的三个字“生活报”,“这是当时报社发给我们的采访本,在那个年代里这可是‘身份’的象征,谁能拿着这个本采访,别人都会高看他一眼。”

采访本旁边还有三个红本子,纸已发黄,里面都是田少东发表稿件的剪报。记者随手翻阅:生活报1987年5月29日第二版《姑娘心猿意马 小伙断指泄愤》,1989年9月15日星期五《自我护理康复快》……“生活报这位老友40岁生日,我愿意把曾经的过往分享给年轻一代的记者和读者们,想想曾经的不易,珍惜当下的幸福。”田少东说。

最让田少东引以为傲的是桌上的两个证件,一个是绿色外皮的“生活报通讯员证”,另一个是蓝色外皮的“生活报特约记者证”。田少东向记者介绍,生活报创刊后成立了第一支通讯员队伍,作为首批“生活报通讯员”,他感觉特别荣耀。2002年,他有幸成为生活报第一批特约记者,署名从“通讯员田少东”变为了“生活报特约记者田少东”,“那种感觉,是我一生的荣耀和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时代望再创辉煌

田少东说,他一直关注着生活报的点点滴滴,每当看到重点报道或活动引发读者和业界轰动时,他都引以为傲,特别骄傲和自豪。现在他退休在家,依然会订阅生活报,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融媒体时代,生活报从报纸逐步转型升级为全媒体矩阵平台,并且能在众多媒体中占据一席之地,他倍感欣慰,“每天接送孙女的路上,看看生活报官微、视频号和抖音上发了什么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以及国内各地的奇闻趣事和本地民生报道,真好!”

田少东说:“希望记者和编辑们为生活报再续荣光,衷心祝愿生活报越办越好、影响日广。在创刊40周年之际,顺祝生活报及全体同仁生日快乐!”

  • 记者:王伟健;编辑:孙晓蕾;审核:李树江;统筹: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