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福如东村,远远地看到错落有致的近100个冷凉蔬菜温室大棚。在秋日的阳光的照耀下,这些大棚孕育着村集体产业的新希望。这个离县城不足三公里的蔬菜种植基地不仅能实现大棚,蔬菜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还可以带动周边约万亩大田蔬菜种植,从而实现冷凉蔬菜育苗、大田种植、保鲜及包装的一体化冷凉蔬菜产业园。
近年来,福如东村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六新武川”目标任务,紧扣“两麦一薯一羊”以及冷凉蔬菜产业定位和可镇“三区两基地”产业发展格局,着力在发展绿色冷凉蔬菜上狠下功夫,助推全县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该基地涉及福如东、白泥湾和西城丰三个城郊村233户760人。该区域一直是武川县城的蔬菜供应基地,原有绿色蔬菜种植中棚55个,面积50亩,每年可以种植4茬蔬菜,大田蔬菜种植100亩,蔬菜种植年收入约150多万。武川县打造冷凉蔬菜基地具备种植历史悠久、拥有天然水源、地理位置优越、土壤环境优渥、气候环境适宜、农家肥充足、市场供不应求等七大优势。
作为武川县的“菜篮子”,该区域冷凉蔬菜因使用农家肥、加之气候、土壤等条件,蔬菜品质好,赢得了县内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采摘购买,产品供不应求。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福如东行政村争取京蒙协作资金300万元,建设高标准保温大棚26座,有效改善现有中棚蔬菜产量无法满足居民餐桌需求的现状。2023年又争取京蒙协作资金1300万元,建设高标准保温大棚74座,每个棚占地一亩,新建恒温库800平方米,配套用房421.5平方米,并配套相应设施。
经过两年的建设,福如东村建成了占地150余亩的百座标准化保温大棚,形成了绿色蔬菜种植产业园。项目的建成,不仅实现了大棚蔬菜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提高了蔬菜的产出能力,同时带动周边约万亩大田蔬菜集中连片种植,从而实现冷凉蔬菜育苗、大田种植、保鲜及包装一体化,为发展规模化大田种植、高端设施蔬菜种植打下坚实基础。
福如东村绿色蔬菜种植产业园采取“党支部引领+企业合作+农户自种”模式,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与企业对接,以大棚入股,借助企业优势实现蔬菜种植规模化、现代化,通过“村企共建”模式集中统一、共同经营、共同发展。
村党支部积极鼓励农户参与自种,以低于市场价将大棚租赁给农户,由企业全程参与经营,充分调动农户自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党支部、企业和农户之间形成相互依靠、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群众致富、集体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发展。
福如东冷凉蔬菜种植产业园的建成运营,在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上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努力增加就业人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空间。项目每年可产生80万元收入,该收益资金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当地村民家庭收入,激活了村集体后续产业及公益事业等,同时推动了城郊型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保障呼和浩特市冷凉蔬菜供应链将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农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武川县与北京门头沟区两地党委政府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起点推进、高质量落实,不断深化“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合作共赢”协调联动模式,门头沟挂职团队在武川倾情奉献,在产业发展、消费帮扶、人才交流、劳务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全面助力武川县乡村振兴跨越式发展。武川县积极用好京蒙帮扶联动两级资金4058.6万元,实施京蒙项目12个。
按照武川县“两麦一薯一羊一材”产业功能定位,围绕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畜产品产业,推动武川县经济高质量发展。除了投入资金1300万元建设冷凉蔬菜育苗种植园区,打造冷凉蔬菜育苗、大田种植、保鲜及包装的一体化冷凉蔬菜产业园外,还在旭丰马铃薯产业园区内,投入京蒙资金340万元,建设马铃薯恒温保鲜库,进一步提档升级种薯产业园水平。
投入京蒙协作资金650万元、企业自筹400万元,在可镇建设燕麦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燕麦加工产业链。
整合京蒙协作资金、自筹资金共2000万元,在金三角园区建设药材加工基地(一期),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在销售渠道上,借助京蒙帮扶政策,在门头沟区建成内蒙古武川牛羊生鲜店,拓展了武川县农产品进京线上线下渠道,进一步打响“源味武川”品牌。截至目前,进京销售额达到6700余万元,较上一年实现了销量倍增的综合效应。(曹慧 陈嘉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