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祖国好 家乡美】为草原孩子撑起更好的未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下课铃声一响,机器人社团的孩子们便走进人工智能实验室,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调试程序;爱好跆拳道的孩子则朝着体育馆汇聚而去……

位于西宁市城北区元朔山下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里,来自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孩子们,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享受着最好的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机器人社团的孩子,正在检修机器人。摄影:李兴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机器手臂按照学生们编写的程序写字。摄影:李兴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法兴趣班,认真练字的学生。摄影:李兴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利用课余时间练长笛。摄影:李兴发

上海援青干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长常途介绍,2019年9月1日,由沪青两地联合创建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建成开学。学校的建成,不仅为果洛州提供了优越的教育教学条件,而且随着上海“组团式”援青师资力量的进驻,上海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化以及开放式的教育方式推动着果洛州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再来,把音调稳住!在那遥远的地方……很好,长笛进入……”9月14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音乐教师、果洛州青少年管乐团指挥赵佳宜,正带着孩子在操场排练《在那遥远的地方》,小号、长笛、双簧管……二十多名孩子手持各种乐器,奏响悠扬的旋律。

果洛州青少年管乐团在上海音乐学院援青团队的大力扶持下,于2023年12月组建成立,是我国首支藏族青少年管乐团。在组建后短短6个多月里,管乐团就已经能够登上大雅之堂。今年“五一”,在首次参加“中华杯”中国第十七届优秀管乐团队展演活动时,这群孩子就捧回了“展演团队奖”。

“在果洛州上小学的时候,我在音乐课本上见过长笛,后来在电视里看到军乐团演奏,特别羡慕。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现在成真了,我很珍惜这个机会。”长笛手、初二学生叶西才忠如今已经能够熟练演奏《在那遥远的地方》以及《格萨尔》选段《赛马称王》这两首曲目。对于未来,叶西才忠希望走进音乐的殿堂,用长笛把遥远的果洛展现给更多人。

让理想成为现实需要两座桥,一座叫努力,另一座叫机遇。“乐团成员都是初一、初二的学生,对他们特长的培养不是阶段性的,而是有着更为长远的计划。”赵佳宜告诉记者,今年学校确立了艺术生加分政策,学生只要能获得乐器类演奏证书或者国家级比赛奖项,在考升本校高中部时就会有加分,这样能持续更专业地培养特长生,将特长生朝着专业性人才方向培养。

2023年7月,从这所学校毕业的果洛州甘德县下藏科乡籍学生麻切仁措,收到了上海音乐学院的本科录取通知书。当特长和爱好遇上因材施教,碰撞出的火花便是更好的未来。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跆拳道兴趣班,昂秀从初中练到高中,在学校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如今已经成功拿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未来的目标是考入体育类院校,在专业领域走得更远。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果洛的孩子谋求更好的未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党政办主任、上海援青化学教师周全说:“教育援建果洛不是简单地修个学校、添几套现代化设备,更多的是帮助果洛的教师,使教育和培养学生从单一灌输课本知识这种被动的传统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基于果洛学生的知识储备开展教研,推动学生学习模式真正实现变革。在师生平等关系中,引导孩子去学习。”

高一(3)班的一堂化学课上,学生打擂,老师当裁判。台上,一方快速出题,另一方快速应答并结合问题书写化学方程式,既比速度,又比书写规范和细节。台下,6组学生互相找茬纠错。橙子、苹果、西红柿、柠檬是奖品。

“奖品也是接下来实验环境中的实验品。”周全循循善诱地指导学生进行水果电池实验。“为什么会产生电能?”“连接铜片和锌片的导线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产生的疑问直接切入课堂教学内容,周全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将知识点传授给了学生。“我们做过调研,‘共创’式学习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要远高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而且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度、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教育不只是为了应对高考,更多的是培养人才。青海在大力发展绿电,结合知识点引导学生在这方面的兴趣,培养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周全如是说。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设有人工智能实验室、生物多样性生态文明展馆、“百草园”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组建有管乐团、空手道队、机器人社团、书法社团等,特色课程已经达到了十多门。因材施教,挖掘果洛孩子的特长和潜能,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宗旨。正如常途所说:“如果我们能够点亮一个孩子,那么他就有可能改变一个家庭;如果我们点亮一群孩子,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家乡。”

(李兴发)

责任编辑: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