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实验田里一片丰收的景象。

来自辖区村庄的农民将大豆收割装袋,专家又给每个袋子做好标记,然后装车拉回“考种”。

看着一地的金黄,山东盐碱地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农事服务部负责人李振华心里十分喜悦,“五一、十一正是春种秋收的好时节,也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振华指着一片玉米地欣喜道:“这一片地就是我们盐碱地公司与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育种的新品种,齐民玉17号。这是一个抗倒伏、高产、高蛋白的品种。别看它歪斜得厉害,你可不知道它们今年经历了什么苦难。”齐民玉17号是今年刚通过山东省审定的新品种,具有花粉量大、雄穗发达、花期长,抗倒伏能力强,抗病性高,出籽率高,相对稳产等性能。“今年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大干旱,后来又遭遇了260余㎜的强降雨,紧接着就是十级大风,病虫害也特别多,这些玉米能有这样的产量着实不错了。”说着,李振华随手掰下一个玉米棒子,用手掰开,马牙形的籽粒填满了整个棒子。

“因为从小长在这片盐碱地上,所以我对土地特别有感情,特别喜欢地里的作物茁壮成长、硕果累累的样子,特别有成就感。”1987年,一岁的李振华随父母来到广北农场工作。父母是广北农场二分厂的职工,他们也自己种地干农活。“母亲种棉花的时候特别辛苦,因为秋天的东营比较潮湿,最底下的一层棉花开不了,农民几乎是跪着、趴着摘棉花。所以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变农民的种植模式。”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李振华回到了挚爱的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家乡,从事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工作的不仅有李振华,还有同为山东农业大学毕业的妻子王菊英。

在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的核心区150亩的土地上共种植了228个大豆品系。其中,主要是承担实施的山东省的大豆生产试验、区域试验。通过区域试验,筛选出在黄三角农高区高产、高品的品种,然后推广给黄三角农高区的种植大户进行种植试验。“今年6月中旬,在李屋管区、北常管区试种植了2100亩新审定的齐民玉17号玉米品种。”盐碱地公司派驻李屋村第一书记马志超说。

“这个国庆节期间,实验田里大部分品种的大豆已经成熟了,陆续开始收获,我们对这些区试试验品取样测产后,一方面是进行田间的考种,例如株高、结荚数、株粒数等指标进行测试;另一方面就是对区试品种进行脱粒、测产。”王菊英开着三轮车将一袋袋大豆运回国家盐碱地综合创新中心,进行“考种”测试。

“现在的农民种地更科学了,育种研究也更科学了。黄三角农高区有得天独厚的育种条件,盐碱地、极端大风天气、水库、专家团队、育种加速器等配套设施等等,都为育种研究、人工筛选提供了条件。”李振华解释了为何在黄三角农高区会不断有作物新品系出现。

走出玉米试验田,李振华笑着说道:“看着各种作物喜获丰收,心中的忐忑就消减了,这种喜悦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孙娜娜 赵军)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