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水患灾害频发

给国民经济恢复和人民生命安全

带来很大威胁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把水利建设放在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

自1950年开始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水利建设热潮

治理淮河工程、荆江分洪工程

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

等一批重要水利工程相继兴建

此时的中山大学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

自觉以“人民中大”挺膺担当

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

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校报《人民中大》创刊号

师生努力把“小我”融入

国家重大战略的“大我”之中

大家远赴长江、黄河、淮河流域

参与了三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作出了独特的中大贡献

书写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时代篇章

而在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荆江分洪工程

中大人更是展现出了精良的专业技能

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

让我们跨入时间的洪流

共览中大在工程中作出的贡献

荆江分洪工程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自湖北省的枝江县蜿蜒

至湖南省洞庭湖口的城陵矶的一段长江

弯曲狭窄,水流湍急

被世人称作荆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荆江地区略图

(图源:欧阳安编. 荆江分洪[M]. 新知识出版社, 1954.05.)

长江自三峡奔腾而出,原有分流口年久失修,多已淤塞,洞庭湖调蓄能力下降,河床也因泥沙的沉淀而逐年升高。在其北岸,屹立着一道长达133公里的防线——荆江大堤。一旦堤防崩溃,湖北省的江陵、监利、沔阳等地,三百万人民、八百万亩良田,都将面临洪水的无情吞噬。更甚者,长江或将改道,航线陷入沉寂,整个西南地区的对外交通将遭受重创。因此,沿江的湖北人民,将这道大堤称为“命堤”,它是他们生存的希望与安宁的保障。

石武英:《湖北省抗洪救灾研究(1949~1956)》,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

“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

然而

这段关乎千万人民

生命财产安全的荆江与其堤岸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

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修缮

长江流域解放不久,人民政府就积极发动沿江广大人民维修荆江大堤,并派出大批水利工程专家谋求减除水患。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领导人便对荆江的防洪工作给予高度关注。1952年3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对1952年荆江分洪工程的各项工作做了周密计划部署与动员号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荆江分洪工程示意图

(图源:欧阳安编. 荆江分洪[M]. 新知识出版社, 1954.05.)

1952年3月底

中山大学与武汉大学、湖南大学

以及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选派二百三十余名师生

积极参与工程建设

高校师生中不乏专业技术人员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

他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

工程建设实践之中

为荆江分洪工程建设作出了自身贡献

据新华社《荆江分洪工程委员会成立 即将开始全力施工》

1950年4月4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年学生在荆江分洪工程中贡献力量

(图源:李棫摄影. 伟大的荆江分洪工程图片集[M].武汉通俗出版社, 1952.0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设者意气风发地奋战在荆江分洪工程工地上

5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部长傅作义

赶到荆江分洪工程的工地上

视察荆堤加固和荆江分洪工程的兴修情形

慰问广大军工、民工和全体建设者

并颁发毛主席奖给的四面锦旗

锦旗上写有毛主席的亲笔题词:

“为广大人民的利益

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

周恩来题词:

“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

党中央的关心

激起了广大军民浓烈的战斗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题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题词

6月20日

荆江分洪一期工程仅用了75天的工期

比预定计划提前15天胜利建成

创造了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得知消息后

周恩来在政务会议上高兴地说:

“我们决定了彻底搞,并限期100天完工

结果75天就完工了。”

荆江分洪工程至今仍是

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大型水利枢纽

是平原水利综合利用的典范工程

从根本上保障了长江两岸人民的

生命财产安全

如今的荆江流域

面貌焕然一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荆江大堤

(图源:欧阳安编. 荆江分洪[M]. 新知识出版社, 1954.05.)

1954年汛期,长江上游川江先后出现五次较大的洪峰。洪水来量之大,为近百年所罕见。荆江分洪工程首次运用,三次开闸,分泄洪水总量达122.6亿立方米,保住了荆江大堤,减缓了武汉洪水的上涨速度,对减轻洞庭湖区水灾也做出了贡献。荆江分洪工程不仅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直接受益,而且对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和沿江城乡75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刘金田主编:《大国记忆:新中国七十年经典瞬间》,江苏:译林出版社,201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

荆江工程中的中大人

翻阅历史资料

我们发现了几位中大人的故事

他们作为中大人的代表

在前线不辞辛苦、顽强拼搏

为工程建设奉献力量的同时

也有力展示了中山大学的形象

冯国栋

冯国栋,1917年生,广东鹤山人,我国著名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专家,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在他求学期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中山大学工学院随校西迁云南澄江。毕业后,他辗转多地实习工作,后又到武汉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深造。

建国后,冯国栋毅然决定放弃了他在美国的学业和资源,于1951年提前回国,决心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1952年,回国不久的冯国栋参与到荆江分洪工程的建设当中,他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率领同事奔赴工地现场,出色地完成了大量土工试验任务。由于在荆江治理工程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冯国栋获评“甲等劳动模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国栋教授

走上前线的中大同学,尽管还未学成,但他们与前线军民一同劳动,在建设过程中受到了巨大的锻炼。

余长杰是前往支援荆江工程的中大学生之一。他在混凝土总队工作,运用自己学到的土木知识支援规划,和工人们一起日夜施工。他经常连续工作十二至二十小时,直到声嘶眼红,但满腔的爱国热情使他继续干下去。在工作中,他常常脱了衣服,蓬着头发,满身是泥浆与洋灰。工人同志们说:“真看不出他是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他无条件服从分配,继续把自己的所学的专业知识贡献给祖国的建设高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长杰同学的事迹被刊登在校报上

治理淮河工程与治理黄河工程

黄河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然而自近代以来

黄河水患频发

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

淮河也因

灾害预防难、洪水下泄难、干流排水难等难题

曾被称为“最难治理的河流”

新中国成立之初,黄河下游两岸决口频繁,人民对黄河谈虎色变,生怕不能把黄河之水安全地送走。淮河也如同苍龙一样,性情极为凶恶,一场大雨,淮河便浑身蠢动,到处行凶闯祸。两岸千万的老百姓不知祈求过多少次:「老天爷呀,替我们制伏这苍龙呀!」

朱福熙:《伟大的治淮工程教育了我》,《人民中大》,1952年10月1日,第三版。

新中国成立初期

党中央就决定

治理长江、黄河、淮河等一批大江大河

人民中大主动肩负起使命责任

派出师生奔赴工程前线

在荆江分洪工程以外
中大人的身影也出现在治理黄河与淮河的工程当中

1957年4月18日

中大西语系俄文组

赵光祯、黄栋才等人

在校报投稿了一篇文章

《我们在征服黄河》

文中提及了他们在三门峡工程中的

工作和生活场景

他们与工人一起住茅棚,吃干粮,爬山岭

用黄河水洗脸

翻译俄文图纸

平均每人翻译图纸六七十张

文字说明六万字

立志将这里建设成

“像广州般的美丽城市”

在淮河治理之中

土木系副教授朱福熙参与建造了

“庞大的人造山”——白沙水库的土坝

大家发挥自身才干

与工人们在工程中初步创造了

均匀、圈转、辗压法

提出加快、超压办法

确保了大坝上土的效率与安全

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财富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安排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唯一的水利工程项目,是当时国内修建的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机械化水平最高的水利枢纽工程,担负起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

治理淮河工程为淮河流域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新时代实施“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提供了有效保障。这两项水利工程在今天仍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中大人跋涉千里

在水利工程中默默奉献

将国家需求和个人使命

紧紧联系在一起

今时今日

中大人传承前辈奉献家国之传统

秉承中大精神

守护国泰民安

参考资料:

李棫摄影. 伟大的荆江分洪工程图片集[M]. 武汉通俗出版社, 1952.09.

欧阳安编. 荆江分洪[M]. 新知识出版社, 1954.05.

刘金田.大国记忆:新中国七十年经典瞬间[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9.

新华社沙市.水利部部长傅作义视察荆江分洪工程 代表毛主席授旗慰问广大员工.《人民日报》.1942.5.29.第1版.

新华社.荆江分洪工程已经全面动工 分洪区内二十三万居民已妥善迁移安插.《人民日报》.1952.4.8.第2版.

搜狐新闻.【往事回顾】“引黄灌溉济卫”:新中国首个大型灌溉工程.2020.2.19.

朱福熙.伟大的治淮工程教育了我.《人民中大》.1952.10.1,第三版.

土三支部通讯.为国家节约巨大资财的高奇明同学.《人民中大》.1952.8.28.第三版.

中国水事:打破断言!“新中国引黄第一渠”70年交出霸气答卷.澎湃新闻.2022.4.14.

卢松.永恒的印记·党的奋斗足迹在河南|人民胜利渠:引黄灌区的一面旗帜.大河网.2019.6.18.

冯兵兵.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江治理的起步——以荆江分洪工程为中心[J].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28(05):70-83+152-153.

(来源: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