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产包括田野考古发掘所获取的所有遗址、遗迹、遗物等物质遗产,同时也包括由此而建立的遗址类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等,是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考古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是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实证,在活化文化遗产、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可信度、丰富历史内涵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考古遗产系统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彰显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保护和利用好考古遗产,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一百多年来,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了丰富的历史考古资料和理论研究成果,为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做出了重要贡献。广大考古工作者长年奋斗在田野一线,最为了解考古遗产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他们不应缺位考古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特别是在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考古工作者应当发挥核心作用。

当下,考古遗产在国内仍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我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重要的学术问题有待进一步解答。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最高纲领,不断深化考古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探索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厘清田野考古在考古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的核心定位与关键作用,推动建立完善我国考古遗产保护利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同时,广大考古工作者应该联合各地政府同步做好考古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促进考古资源向社会公共文化资源转变,使考古成果真正惠及社会公众。加快推进考古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在对考古遗址进行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建设一批规划合理、策展精良、管理完善的中国特色考古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充分发挥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中的积极作用,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积极推动重要考古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隋唐洛阳城九洲池遗址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展示现场

本书目录

在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成立暨考古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上的致辞 王巍

考古遗产保护利用与遗址博物馆建设 刘曙光

考古遗产保护管理制度的一点思考 柴晓明

理论研究

体会《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围绕保护做考古 孟宪民

考古遗址博物馆策展的实践与思考 高蒙河

考古遗产的一些属性 王刃馀

新时代考古遗址保护的使命任务 刘卫红

考古遗产研学旅游的思考与策略 屈紫阳

实践探索

大遗址考古与保护利用模式的发展 张治强

探索遗址活化的文化之路——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实践 陈飞

以考古遗产激发地区活力——以隋唐洛阳城天街遗址展示提升为例 肖金亮

洛阳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探索和实践之路 吕劲松 王阁

二里头遗址“井”字形道路及宫殿区建筑基址保护与展示模式研究 吕军辉 孙丽娟 慕鹏

考古遗产保护利用与可持续性发展构想——以曹操高陵博物馆建设为例 孔德铭

武晓敏

遗产活化视角下考古遗址公园研学实践探索——以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研学为例 钱燕

科技保护

考古发掘现场土质遗存应急性保护理念与对策分析 陈家昌 张良帅

活化利用

考古遗址公园资源活化利用路径探索 张云峰

从彩陶到青铜器、汉画像砖石考古图像在“文物活起来”方面的价值探寻 韩炜炜

圣地仰韶·花开中国——仰韶文化彩陶纹饰设计与运用有感 王苹

考古遗址博物馆的考古叙事与价值传播 鲍丽娟

本文由 张睿洋 摘编自 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 编《考古遗产研究(第一辑)》。内容有删节、调整。

(审核:孙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78-7-03-078929-7

定价:188元

本书以考古遗址、遗址博物馆、考古出土文物等考古遗产为研究对象,围绕考古遗产的保护、利用、管理、运营、展示、活化等研究领域,收录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分为“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科技保护”“活化利用”四个专题,其中包括大遗址保护、遗址博物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等成果,为考古遗产保护、遗址博物馆发展等提供了参考资料。

扫描二维码可购买本书

微信号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学出版社

文物考古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