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一场看似平常的大使馆搬迁,却揭开了一个惊天秘密。新任中国大使郗照明刚刚上任,就被要求三天内迁入新馆舍。他的警觉拉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博弈序幕。

当35枚"中国制造"的窃听器从墙体中被挖出时,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问题浮出水面:这究竟是谁的阴谋?1983年,郗照明大使刚下飞机,阿尔巴尼亚外交部就迫不及待地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我们给你们准备了新馆舍,三天内搬过去吧!"这突如其来的"好意"让郗照明大使瞬间警铃大作。

"三天内搬迁?开什么国际玩笑!"郗照明心里直呼好家伙。他面带微笑,却暗自盘算:"这阿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郗照明不愧是老江湖,三板斧直接打回去:一、我还没递交国书呢,哪来的资格处理搬迁事宜?二、新馆舍在哪儿啊?长啥样啊?您倒是提前说一声啊!三、三天搬完?您这是要我们打包带走还是卷铺盖走人啊?

阿方被这一连串的反问打得措手不及,只好悻悻而退。但郗照明心里清楚,这事儿没完。

果不其然,一个月后,阿方又来催搬迁。郗照明亲自去新馆舍"踩点",提出了十处整改要求。这一招"以拖待变",又给我方争取了半年时间。

在这半年里,中阿关系的冰山一角逐渐浮出水面。曾经的"铁杆兄弟"如今貌合神离,连送个办公桌都能闹出"废品处理费"的笑话。这让郗照明更加确信:阿方这次搬迁,绝对没安好心!1985年,新馆舍终于改造完毕。郗照明心里还是不踏实,赶紧向国内求援:"快派专家来查查,这馆舍里该不会有猫腻吧?"

专家们带着高精尖设备来了,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捉迷藏"。起初,啥也没发现。专家们都快放弃了,突然有人眼尖,发现墙上有根不起眼的塑料软管。"咦?这玩意儿怎么看着不对劲?"

专家们顺着软管一路挖,挖着挖着,突然"咔"的一声,挖出了个不得了的玩意儿——一个被水泥和钢筋包裹的窃听器!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专家们像打了鸡血似的,继续挖啊挖,结果越挖越多,机要室、研究室、会议室,甚至连大使官邸都中招了!

最后一统计,好家伙,整整35个窃听器!这阿方是要把我们的大使馆变成"24小时实况直播间"啊!但是,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些窃听器上赫然印着"中国制造"的字样!

这下可真是"神仙打架"了。是阿方故意栽赃陷害?还是真有内鬼把我们的东西卖给了阿方?无论哪种可能,都让人不寒而栗。正所谓"农夫与蛇"的故事,我们曾经对阿尔巴尼亚掏心掏肺,结果却换来这样的"回报"。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老话:"最可怕的敌人,往往就在身边。"

郗照明大使深知事态严重,立即下令封锁消息,全馆戒严。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拆除窃听器,生怕惊动了阿方的"耳目"。果不其然,阿方很快就察觉到了异常。他们派出特工假扮工作人员,想借查看电话线路的名义混进馆内。郗照明哪能上当?直接来了个"请君自便,恕不远送"。

阿方见软的不行,开始来硬的。他们对大使馆进行24小时监视,企图找出我方的"把柄"。但郗照明早有准备,采取了"四不原则":不过于重视、不予置理、不与之论战、不主动恶化关系。

这一招可谓高明,既保住了我方的尊严,又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恶化。最终,我们成功拆除了所有窃听器,而阿方也只能干瞪眼。

这场惊心动魄的"窃听器风波",不仅考验了我国外交官的智慧,更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际关系课。正如孙子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国际舞台上,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