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困境,特别是在技术快速迭代、经济周期起伏、政治风云变幻的变局当中,如何找到自己的锚点,能抵抗外部的冲击和震荡,让自己更有价值和意义? 如何在成长过程中少跌无谓的跟头? 年轻时,人都是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等明白过来多数已步入中年。 即便中年才领悟,也并不晚,带着清醒和觉知过好下半生,亦是大幸。
我一路辗转,走到人生中场,逐渐领悟人的成长规律。常与很多朋友同事交流,有雄心壮志的骨干中坚,也有迷茫懵懂的职场新人,一些心得和思考能为彷徨、举棋不定的他们提供些启发和参考。既然这些思考和领悟对人有帮助,为何不写下来让更多无缘相见的人受益呢?
于是,我拿起了笔。
正捧起此书的你,可能并没从事过人力资源工作,也没有定制过专属的个人发展计划(IDP),但一定关心自己、团队伙伴和家人的成长。有没有可能构建一个普适、易懂的成长模型,让过去大型公司才有条件斥资开发的人才成长模型能超越组织的边界,变得人人能懂、易用?就像将某群人专属的路桥,开放给所有人,让更多人不再 “摸着石头过河”,不仅能少走无谓的弯路,还能挽救一些溺水者。
这就是本书的写作初衷。
过去三十年,我经历过铁路、金融、教育和生物四大领域,数次转行,跨度很大,有时代的烙印,也有命运的安排,但每次大转折都是我的主动选择。 为了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做更有价值和意义、也更新鲜有趣的事,我一次次主动打破“铁饭碗”、“金饭碗”,经历了不少喜悦、痛苦、收获和遗憾。 我看到形形色色的人,虽专业不同,但人的成长有规律可循,常有异曲同工。
回望三十年职业生涯,每一次转场换道,我都像把自己从花盆、苗圃里连根拔起,移栽到了更广阔或崭新的田野里。 每一次跌宕起伏,就像树木经历春夏秋冬,年轮不断增长,始终向阳而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经历都是财富。
我的职业经历浓缩了过去250年的五次技术浪潮,从蒸汽机、铁路开启的工业时代、金融和教育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再到生命科技和AI推动下的生命健康时代。
面对技术的不断迭代和经济的周期性起伏,究竟如何择业,如何成长?如何让自己驾驭新技术,而非被新技术所替代和淘汰?
不仅个体有困惑,企业也有很多痛点。
多数企业经常苦于找不到足够多的优秀人才,良将短缺,骨干梯队青黄不接,不仅后继乏人,甚至危难时刻已退位的创始人还要重新出山。
现实中,有的人认为:只要能成事,不要对人的品德要求太高,特别是在职场上,苛责人品属于“道德洁癖”,但其实这样的企业很难走得稳走得远。 有的则对人要求过高,求全责备,希望人能成为全才,总认为身边人都达不到他的要求,最终导致无人可用。 有的则不善于用人所长,总想把人的短板拉长,最终既浪费了时间,也耽误了人才,错失发展机遇,非常可惜。 还有的企业家啥人都用,三教九流,价值观缺乏共识,时间一长,必是劣币驱逐良币,“花园”最终被疯涨的“杂草”占领。
伴随着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叠加效应,企业旧的问题还未完全解决,新问题又接踵而至。如今,顶尖人才的贡献不再像过往,只是普通人才的2倍、3倍,而是10倍、100倍,正如比尔·盖茨所言:“一个出色的车床工人的薪水是普通车床工人的数倍,但一位出色的软件工程师的价值是普通软件工程师的10000倍” ,并且,顶尖人才和普通人才的分布,也不再是正态分布,而是幂律分布。
谷歌前董事长施密特在《重新定义公司》一书中提出:“未来企业的成功之道,是集聚一群聪明的创意精英(smart creative),营造适合的氛围和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而如何评价、激励、赋能这群创意精英,可是大有学问。很多公司缺乏创意和创新,本质上是无法识别、吸引、用好、留住那些极具个性的创新创意人才。
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很多企业发愁人才不足,不能支撑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教育背景良好的年轻人缺乏工作机会,造成人才极度浪费。
2016年底,华大基因创始人汪建安排我分管人才工作,此后,我几乎每天都在思考究竟何为人才,如何科学地评价和培养人才。 2019年7月,汪建在登狼牙山时,针对如何动态评价人才做了深刻思考,还亲手画了一张题为“人性与能力的动态评价”的幻灯片。
本书源自这八年我在人才工作中的思考和实践,与汪老师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分不开,但它不仅适用于华大,相信会对很多人有启发。 2024年,恰逢华大创立25周年。 历经1/4世纪的风雨,华大仍如少年,勇往直前。
借此书,我要感谢所有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给予过帮助、支持和爱护的老师、亲朋好友、同学和伙伴们。
本书分为七章。
第一章阐述为何借用“树”作为人才模型,树的各组成部分(枝叶、花果、树干、树根、树形)与人才模型的关系如何?借用生命的基本组成(ATCGU五个碱基)构成五个人才的基本要素,即人才密码。
第二到六章逐一解析人才的五个密码:能力素质(Ability,枝叶)、目标承诺(Commitment,花果)、人格特质(Traits,树根)、终身成长(Growth,树干)、独特唯一(Uniqueness,树形)。
最后第七章,将树与人的很多相通性进行比照,你或许会讶异人与树居然有如此多相通之处。 在理解人才的同时,还能了解一些有趣的植物学知识,这也正是跨学科学习的美妙之处。
道法自然,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如果上级、父母、教师培养人才都像自然孕育树木那样,相信这个世界会成为一个“人才森林”,郁郁葱葱,生生不息。
是为序。
1. 《》
2. 《 》
3. 《 》
4. 《 》
5. 《 》
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