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在青海南宁的一座砖瓦厂内,几名工友正在挖土烧砖,这个场景在当时并不算稀奇,因为那个年代各地几乎都有类似的砖窑。然而,这个平凡的场景却变得不寻常,因为工友们意外地挖出了一座古墓。当时的年代,挖到古墓本应是一件好事,或许可以建一座博物馆,带动当地经济,但奇怪的是,这个发现在当时显得“不吉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愿意在“坟地”里工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挖出的古墓被人们保持原样,直到考古队赶到。

这支考古队成立不久,也并非非常专业。到达古墓现场后,他们发现这个古墓实际上已经被多次探访过,但墓室保存得相当完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关于“文物保护”的概念刚刚提出,一般老百姓甚至对“考古”一词不太了解。即使是这支初创的考古队,对于专业性也还存在一些欠缺。随着古墓完全被掘开,专家们判断出这座墓葬大致属于魏晋十六国时期。尽管古墓规模不大,但墓顶被揭开后,墓室基本一览无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墓室中仅剩一具棺椁,考古队将希望寄托在“开棺”,期望棺椁内有所发现。然而,开棺后,专家们遇到了一些意外。

棺椁内的尸骸早已腐化,这在专家们看来是“意料之中”的情况。但令他们稍感遗憾的是,棺椁内并未有重大的发现,这一点则是“预料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专家判断这座古墓是千年前的普通墓葬,研究价值不高。本应该重新掩埋古墓,让当地的砖瓦厂继续生产,但“意外”在最后的清理中发生了。

在考古队员做最后清理的时候,一个诧异的声音响起:“这是啥玩意儿?”一名队员从棺椁内取出一只裹着泥垢的“小碗”,两边似乎还有“耳朵”,看起来像是一只盛水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接过这个“小碗”,感觉重量挺轻,材质似乎并非木制或陶瓷,等擦去表面泥垢后,考古现场瞬间被一片七彩毫光笼罩。令专家们惊讶的是,这个“小碗”实际上是一只蚌壳,而且保存得异常晶莹透亮。这并不是一般的蚌壳,而是“千年前”的产物,它的保存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加让人惊叹的是,蚌壳的边缘还镶着一层薄金,金箔沿边凸起两只“耳朵”。很明显,这并非普通的蚌壳,而是一件魏晋时代的茶(酒)杯。

这只被称为“蚌壳杯”的文物被迅速送往研究所。经专家鉴定,这件文物长13.7厘米,宽10.4厘米,高3.5厘米,确为千年前的茶(酒)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造型极为华美,蚌壳材质更是罕见。在魏晋时代,茶(酒)杯多为木制,但这件“蚌壳杯”却以其与众不同的材质引起了广泛关注。1964年的发现让专家们眼前一亮,这样的珍品被赋予了雅致飘逸之境,仿佛呼之欲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文物在当时轰动一时,被后世称之为“金扣蚌壳羽觞”。然而,究竟这件“金扣蚌壳羽觞”的主人是魏晋时代哪位文人雅士,目前还是一个谜。考古队在古墓中找到的一枚小印章上刻有“凌江将军章”五字,但根据史料记载,“凌江将军”并非人名,而是三国、魏晋时就存在的“魏置”官号,又称浚江将军、陵江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官职并不显眼,坐过此位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要找出这只“蚌壳杯”的主人到底是哪一位“凌江将军”,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这样的“蚌壳杯”成了今天的国宝文物,也是青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的出土不仅让人们窥见了魏晋时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更是见证了千年来这件文物所经历的岁月沧桑。在当代,人们对这件“金扣蚌壳羽觞”依然充满着敬畏和好奇,因为它的存在,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千年前文化的精致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