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三秋”生产顺利进行。通讯员 于满川 摄)

玉米金黄,大豆“摇铃”……金秋十月,东营的田野一派丰收景象。记者从东营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10月5日全市秋粮开始大面积收获,截至10月6日收获进度达34.6%,其中玉米收获进度达44%,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获进度达18.9%。

“流转了900亩地,一部分种的玉米,一部分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已经收了200来亩玉米地。”秋收开始,广饶县宏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田会员一边忙着驾驶农机给合作社农户收玉米,一边抽空忙活收自家农田的庄稼,“前一段时间,县农业部门组织专家进行了一次测产,平均亩产818公斤。”

金黄的玉米棒槌从收割机吐出来,落入等候在一旁的小货车里,堆成一座小山。“夏种的时候遇上天旱,种上之后又下了几场雨,好在我们花官这边雨小,加上及时进行了人工管理,所以几乎没太受到影响。”田会员说,从此前测产和目前的收获情况来看,今年秋收总体还不错,和往年基本持平。

在东营的田野,丰收的场景,从南到北依次上演。在垦利区垦利街道五庄村地头,黄绿相间的玉米连成一片,再过一周左右的时间将进行集中收割,而在几年前这还是片泛白碱花的“光板地”。“2021年我们流转过来之前,这些地因为盐碱度高,一年见不了百十斤麦子,撂荒了十多年。后来我们进行了改良,不仅能种,收成也不错。”作为一家致力盐碱地改良的企业,山东乾舜水土治理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共流转了垦利区中重度盐碱化耕地1.8万亩,公司董事长盖俊山介绍,截至目前已对三分之二的盐碱地进行了双层排盐管铺设,这些地块也慢慢由盐碱地变成了丰产田。

1961年出生的盖俊山说自己从十几岁就有改良盐碱地的想法,当时东营大面积盐碱地撂荒,到处白茫茫一片,“没收成,挨过饿,所以才想着改良盐碱地。”2013年,盖俊山开始接触盐碱地改良技术,经过多方考察、技术攻关,他和他的团队总结形成了“封域双层真空负压阻控综合技术体系”,为盐碱地改良提供了技术支撑。

经过6个月的系统治理,2021年一期改良的3000亩中重度盐碱地土壤含盐量由16‰以上降到了3‰以下,达到基本农田耕地质量标准,具备种植两季旱作农作物的条件。当年播种的冬小麦,经现场测产,平均亩产800斤,2022年6月同一地块进行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平均亩产为720斤,大豆平均亩产为210斤;2023年小麦亩产达到900斤,玉米平均亩产950斤、大豆300斤;今年小麦亩产超过了1000斤,“今年玉米播种时天旱,后来又下了几场大雨,旱涝直转,对收成有一定影响,但经过后期管理,平均亩产应该和去年差不多。”

抢抓农时,靠前服务。当下,为确保“三秋”生产,东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及时制定印发秋粮生产管理技术意见,分类开展田间指导服务,力促“三秋”生产顺利进行。“三秋”期间预计上阵机械3.3万台套,储备农机配件2.1万余件,培训农机从业人员3210余人;建立应急服务队34支,做好应急抢收准备,随时应对“三秋”生产极端恶劣天气;全市备足粮食烘干机械110台套,日烘干能力达1.64万吨,能够满足粮食烘干需求。(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张园园)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