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老鼠一定榜上有名。但如今很多人发现,老鼠越来越少了,甚至在一些繁华都市很难见到老鼠的身影

难道老鼠是真的“消失”了吗?没有老鼠的世界真的有利于人类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现在老鼠越来越少?

人类干预是老鼠的消失的主要原因。

消灭老鼠的工具有传统的捕鼠夹、粘鼠板,也有先进的电子捕鼠器,还有被消杀行业广泛应用的灭鼠药。

但是由于有些地区为了达到灭鼠效果,提前使用效果更强的二代灭鼠药,结果产生了抗药性较强的“超级老鼠”,这也提示我们灭鼠过程应循序渐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人们有意识的捕杀老鼠之外,环境的变化也对老鼠的销声匿迹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垃圾被集中存放和及时清理,城市的排污系统也更加健全。

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宣传健康卫生理念,人们的生活环境变的越来越整洁卫生,老鼠赖以生存的脏污之地越来越少,自然看不到老鼠横行街头的场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粮食储藏手段不断发展,智能储粮系统能够自动监测并调节储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保证粮食常年储存在合适的环境里。

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很多存储场所还能够利用二氧化碳和氮气改变储存环境,防止粮食发芽和细菌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储存环境中,不要说老鼠,连蚊虫都不会有一只。慢慢的,老鼠既不能在粮仓里放肆,又无法在街头猖獗,只能躲藏在黑暗的角落,偷食残羹冷炙,它们的生存范围变得越来越小,数量也就越来越少。

可以说卫生条件的改善既是老鼠消失的原因也是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限制老鼠的生活条件,人们还通过改造建筑物结构防止老鼠进入人类生活环境。现代化建筑,在设计施工时就将防鼠纳入思考范畴,我国出台了各种规范和标准,用以指导日常防鼠操作。

专业的消杀公司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广泛发展起来,为城市生活,尤其是公共环境和办公场所的卫生改善、防虫灭鼠提供了精准的专业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筑防鼠的主旨是阻断老鼠进入人类生活环境:雨水落管的上端要加铁皮球,下端要离地面30cm;有管道和电缆进出建筑物的孔洞都要用水泥堵塞;

所有的通气孔,都要加铁丝网,网眼为13×13mm;门窗要合缝,缝隙小于6mm,门下边要镶铁皮踢板;

下水道和排水沟要完整无缺,及时修复破碎的管道;向外管道都要安装单向阀门或挡鼠板;屋基离地面的高度不得小于60cm;用水泥抹平建筑物内所有的孔洞和缝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作为老鼠的天敌——猫,渐渐成为了人类的朋友,被作为宠物广泛饲养。

即使人们都说宠物猫都不会抓耗子,的确,那些被人类特别繁衍出来的纯种猫,被从小精心喂养,胆子比老鼠都小,但猫毕竟是老鼠的天敌,作为统治者的威严仍然足以震慑小老鼠们,何况现在很多小区里野猫遍地而老鼠无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此,人类既阻断了老鼠的乘虚而入,又断绝了老鼠的粮草来源,还改变了老鼠的适居环境,更是将老鼠的天敌广泛饲养,所以老鼠才逐步在人类的视线中消失,以至于很多小朋友都没有亲眼见过家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类花这么大力气防鼠治鼠,是因为人类在老鼠身上吃过太多亏。鼠灾鼠患会对人类社会活动造成极大危害,自古人们就发现老鼠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它们每天需要进食自身体重20%的食物,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5%的粮食被老鼠破坏,折合5000万吨,价值上亿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林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老鼠也是破坏树木和草地的重要危害,它们善于啃食树皮、幼苗、挖掘洞穴,与一切生物争抢食物来源。

旧时,老鼠对建筑的危害,还仅仅停留在对木质结构的破坏层面,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体内,虽然木质结构少了许多,但电路管线设备却异常繁杂,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工业、建设事业、通信行业、电子行业的厂房和设备间,必须严格防鼠,以免破坏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些都不是老鼠带来的最严重的危害,老鼠最让人可怕之处在于,它们是重要的疾病传染源。中世纪在欧洲地区泛滥的“黑死病”就源于老鼠携带的致病菌,所以也被称为鼠疫。

黑死病发病极其迅速,受感染者全身出现黑斑并渗出血液和脓汁,场面恐怖,而且黑死病致死率奇高,发病速度奇快,短短10年间就吞噬了将近2500万欧洲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肆虐的疾病带来的不仅仅是病痛和死亡,更有劳动力缺失和村镇的陨落,一场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文明,这种可怕的回忆迫使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议题:城市卫生治理。

这才有了后来的城市排污系统、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和传染病防控治理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建国初期也爆发过大规模鼠疫,我国尚在襁褓中的人民政府及时干预,通过实行疫区封锁、注射疫苗、发动捕鼠灭蚤活动及时控制住疫情,为后来各类疫情突发事件提供了重要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我国非常重视社会公共事业,建国初期便将城市改造和改善人民居住环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吸取西方世界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了各种有效的治理措施,其中就有著名的“除四害”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除四害运动,我们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抑制住了包括鼠疫、疟疾、痢疾、登革热等流行性疾病的传播,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细菌战的妄想,侧面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还减少了老鼠造成的工农业生产损失,更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改革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人类下大力气灭鼠防鼠,阻断鼠类进入人类生活环境,但真实的情况是人类不可能离开鼠类。从生态链角度看,任何生物都是食物链上的一环,任何生物的灭绝对生态环境都是致命一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鼠类的天敌会因食物短缺而逐渐消亡,其次老鼠的数量非常惊人,其生物总量不容忽视。

如果真的有一天老鼠整体灭绝,那么它们的生物总量必将由其他生物取而代之,然而老鼠被取代后,食物资源是否能够足量供给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毕竟跟老鼠近亲的松鼠和兔子也食量惊人并且相当挑食,一旦食物资源短缺,生态系统又将面临一次巨大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人类一直使用小白鼠做实验,可以说小白鼠为人类的科学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由于小白鼠的基因序列与人类差不多,适合作为实验动物,而人类的定向繁殖能够确保小白鼠基因稳定性,同时人为的饲养环境能够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加上鼠类极强的繁殖力能够极大满足实验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从科学实验的角度考虑,人类无法切断与鼠类的联系,尽管小白鼠与家鼠有着本质区别,小白鼠是人类定向选育培养出的实验用生物,它们是无法离开人类饲养而独立生活的。

总而言之,人类与鼠类的关系可以被形容为相爱相杀,我们既要为自身安全和发展采取控制鼠类繁衍的手段,又不能完全离开鼠类而活。如果人类过分干预,甚至赶尽杀绝,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