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报国之志,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胸怀如海,可纳百川,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守住心中的一方净土。

为国家和人民奉献力量,不拘于在什么岗位什么地方。

宦海之深、沉浮有时,党员干部不能始终将目光滞留在权力和地位上,

要从“我的仕途还能走到什么高度”转变为“我还能为党和人民做点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实事求是,是这个干部给人的第一印象

1951年,毛主席乘坐专列到各地进行走访调研,途经许昌时,由当时的许昌地区负责人——许昌区党委副书记纪登奎上专列向毛主席汇报工作。在听取了这位第一次接触的干部工作汇报后,毛主席对他提了六个犀利的问题。当时的纪登奎在听到这些“难答”的问题后,没有顾左右而言他,反而直言不讳。从这六个问题上,毛主席看到了这个干部身上的真诚、不胆怯、实事求是。

纪登奎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从此之后,毛主席每次来到河南都点名要纪登奎汇报工作。而纪登奎在基层工作时非常务实,对于基层的情况掌握得十分到位,汇报工作时也从不夸夸其谈,对待重要问题总是能牢牢把握关键,毛主席对他的汇报十分满意,从他口中的描述仿佛能看到基层真实的工作面貌。也正因为他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不久之后便被调任到中央,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一职。毛主席两次在公开场合称呼纪登奎为“老朋友”,可见对这位基层的干部有多么亲切和喜爱,乃至毛主席晚年时,都有过想将他培养成为接班人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踏实肯干,是这个干部一直以来的工作作风

1980年,在毛主席逝世4年后,纪登奎主动辞去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这位时常出现在毛主席身侧,深得毛主席喜爱的干部就此离开权力核心。

组织上虽然同意了他的请辞,但将他安排到了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成为了职务最高的研究员——正部级研究员。已经57岁的纪登奎没有放下心中的党和人民,即便当一名研究员,他想着的也仍然是如何为民谋福祉,并且始终保持一贯勤勉的作风,无论在哪里在什么岗位上,都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从未忘记毛主席欣赏他,是因为他踏实肯干、作风务实,他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从未忘记初心、从未“失守”过身上的优良品质。工作期间,他因公多次到外地出差,虽然都有差旅报销,但他还是保持着节约的良好习惯,不铺张不浪费,能不多用就不多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勤俭节约,是这个干部用一生保持的美德

从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上退下来,组织上并没有立刻要求他搬离原本提供给副总理职务的干部住所,但他心中自知,便爽快地向组织提出安排一个新住所的要求,而组织上在生活方面也给这位从毛主席身侧走下来、为国家发展作出不少贡献的老干部部分副国级的待遇。直至退休,纪登奎仍然享受着部级领导的待遇。或许是从基层上来的缘故,让纪登奎骨子里早已刻上了勤俭的字眼,他始终没有为自己购置个人房产,一直住在组织提供的大院里并每月缴纳50元的房租。

晚年的纪登奎保持着干部的一贯作风,喜欢读书看报、关注时事,还喜欢研究哲学。从政一生,他胸有沟壑,虽然年事已高的他已经没有太多的力气再为党和人民做些什么,但他还是能从哲学上获得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登奎同志这一生的政绩是全党和人民都有目共睹的,他的人生更是随着党和国家的发展一起感受着跌宕起伏,令人感慨不已。或许正是这样的经历辗转、仕途曲折,让他早早就看明白了,在权力中心亦是在漩涡中心,身上有责任亦是有担子和枷锁。不被权力迷住双眼、乱了心智,在自己已经无力为党和人民做得更多更好的情况下,主动退位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卸职不卸志,纪登奎同志让我们明白,守好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无论在哪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