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

在唐代诗人张籍笔下,朱鹮是翩翩起舞的精灵。然而,进入20世纪,朱鹮的“倩影”曾一度难觅,甚至被认为已经灭绝。直至1981年,朱鹮才重新在秦岭深处被发现。

40多年来,陕西为了保护“东方宝石”朱鹮不遗余力。目前,全球朱鹮种群数量达1.1万余只,受危等级由“极危”降为“濒危”。从秦岭到世界,朱鹮栖息地由最初被发现时的汉中洋县姚家沟,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

从“重新发现”时的孤羽7只,到如今万鹮翱翔,朱鹮保护成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悉心保护让朱鹮再翩跹

9月12日中午,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朱鹮保护区”)人工繁育中心,几十只朱鹮在野化驯养大网笼内觅食、理羽、散步。

“当前,朱鹮繁殖期已结束,我们每天要对几只朱鹮幼鸟进行精细化照顾。”人工繁育中心饲养专家刘义介绍,今年朱鹮保护区人工繁育朱鹮58只,创历史新高。

朱鹮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一旦配对,便厮守终生。人工孵化是朱鹮种群抢救性保护复壮的一种繁育方式,能有效提高人工饲养朱鹮种群繁育成功率。朱鹮人工孵化工作自1992年启动以来,保护区已迎来400余只新生命。

自1992年人工繁育中心投入使用,刘义就在这里工作,一干就是30余年。

“当时,全球野生朱鹮仅有20余只,全部分布在洋县,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刘义说。

为保护好每只朱鹮,刘义和同事长期驻扎在野外,每天守候在朱鹮附近,避免朱鹮受到丝毫伤害。

“人随鸟动。在朱鹮繁殖期,我们跟随朱鹮到海拔1000多米的深山里安营扎寨。白天,在观察棚里记录朱鹮活动、繁育行为;晚上,住在巢树下,防止天敌上树危害朱鹮雏鸟。”刘义回忆。

夏天,朱鹮在洋县平川丘陵地带活动。刘义和同事就骑着自行车,带着望远镜和对讲机,沿着朱鹮飞翔的方向观察记录。

经过保护区工作人员日复一日的艰苦努力,朱鹮数量逐年稳步增长,朱鹮从濒临灭绝的边缘被拯救了回来。

“可以说,我们用最笨的方法取得了最好的保护成效。”刘义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12日,朱鹮在洋县的朱鹮保护区人工繁育中心野化驯养大网笼里振翅飞翔。

有朱鹮的地方就有好生态

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在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7只朱鹮,拯救朱鹮的行动就此展开。

40多年来,朱鹮保护事业从秦岭深处的洋县起步,逐步形成“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的保护模式。

同时,一批批“护鹮人”投身到朱鹮保护事业中,27岁的罗元一便是其中之一。

从8月初至9月13日,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龙亭保护站副站长罗元一每天都奔波在山间,开展野生朱鹮夜宿地摸底调查。

“我们通过走访调查、信息员报告、卫星定位追踪和历史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对保护区内及周边可能作为朱鹮夜宿地的区域进行摸底调查,确定朱鹮夜宿地具体位置和夜宿朱鹮数量。”罗元一说。

为了提升朱鹮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今年,朱鹮保护区引入无人机测绘技术,对朱鹮夜宿地进行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和矢量化地图绘制。

在洋县,除了专业的朱鹮保护工作者,群众也积极参与到朱鹮保护中。部分村民成为朱鹮保护区信息员,参与朱鹮巢区、夜宿地和重要觅食地监测与巡护工作。

“只要看到朱鹮飞过,我就能顺着方向找到朱鹮的巢。”曾担任了15年信息员的村民宋中谏告诉记者。

如今,在汉中,时常能看到朱鹮在稻田里散步觅食的场景。汉中人早已习惯与朱鹮相伴的日子,有朱鹮的地方就有好生态,有好生态的地方就有好生活。不喷农药、不放鞭炮、不用化肥,成了朱鹮栖息地百姓的共识。

从秦岭一隅飞向世界

“保护区不仅要做好朱鹮人工饲养繁育,还要保护、研究、发展、壮大野生朱鹮种群,让朱鹮彻底摆脱濒危。”朱鹮保护区管理局人工繁育中心主任高洁说。

野化放归是朱鹮种群复壮的必由之路。2004年起,陕西以秦岭地区为原点,开展朱鹮野化放归的科研实践。2013年,陕西在秦岭以北的铜川市耀州区实施野化放归试验大获成功。而后,陕西陆续在宝鸡市千阳县、西安市周至县、渭南市华阴市等地进行朱鹮野化放归。2023年10月,陕西首次在陕北地区开展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试验。朱鹮在延安南泥湾、榆林市横山区“安家”。

据统计,陕西累计野化放飞朱鹮500余只,输出优质朱鹮种源300余只,帮助我国其他地区以及日本、韩国建立人工种群基地20余处。朱鹮历史分布区逐渐重现它那美丽翩跹的身影。

作为“秦岭四宝”之一,朱鹮象征着和平、友谊。作为“友好使者”,已有14只朱鹮赴日本、韩国开展“外交”活动,促进了中日、中韩合作与交流。朱鹮已经成为陕西乃至中国的生态名片、文化名片、外交名片。

8月2日,在由中国外文局兰花奖秘书处、中国驻大阪总领馆联合举办的“兰之约:全球文明对话行”系列活动上,汉中市作为主办方之一,将一封饱含情谊的信件带到活动现场。

“残暑未尽秋已至,很高兴您还一如往日强健,为保护朱鹮而奔走。我回国后,仍然每日挂念着在洋县三岔河村所受到的照顾。洋县送来的一对年幼朱鹮——‘龙龙’和‘凤凤’将于9月27日移送至日本佐渡朱鹮保护中心,我非常高兴。朱鹮的交流或许会跨越未来,助力中日友好关系的结交。”

这封30年前由日本专家村本义雄写给汉中市朱鹮保护专家翟天庆的信件,见证了中日民心相通、合作保护朱鹮的历程。

40多年来,朱鹮从秦岭起飞,惊艳世界。蓝天白云下,朱鹮翱翔的翩翩倩影,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展示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如今,走进大秦岭,朱鹮的声声啼鸣奏响了生命赞歌,“鹮翔天下”的美好故事也将愈发精彩。(记者 段承甫文/图)

来源:陕西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