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之前的时候,韩国就一直有一种非常担忧的观点,那就是如果中国开始不需要他们的商品了,那他们该怎么办?要知道作为一个主要依赖于从外部进口各种生活必需品,连粮食和各种主要用品都无法自给自足的国家,如果不能在国际贸易中赚取到足够的收入,那就不是国家能不能发展的问题了,还是还能不能存在的问题了!
当然一开始的时候,他们这种担忧主要体现在纸面上。毕竟要知道的是,就在2018年的时候,人家可是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获取了大量的顺差,甚至一度来自中国的顺差达到了他们总的对外顺差的80%。但是到了2023年的时候,这种情况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对中国直接变成了逆差180亿美元!
从赚取大量的顺差收入,到连续出现十几个月的逆差,看来他们的担心已经渐渐的成为了现实!其实并不奇怪,我们从最基本的民用消费市场,就可以看出来一些端倪。比如韩国那些热销的品牌,三星现代LG等等,不知道在大家身边还有多少人在使用呢?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1
韩国制造的崛起和落幕
虽然我们可能非常看不惯韩国某些群体,操持的各种“小丑”一样的做法。但是需要承认的一点是,在一个既没有什么充足的资源,甚至外部还有着非常严重安全威胁的小国,人家能靠着种种努力和外部条件成为一个“发达国家”,还是非常的“有东西”的。
其实他们的发展道路和我们非常的相似,同样也是从承接中低端的产业开始发展,随后逐步的提高自己的制造业水平,开始在产业链的上游占据自己的一部分的空间。而目前他们主要占据的区间,主要就是半导体(如储存芯片)和高端装备制造业(造船和部分机械加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面,人家靠着各种各样内外部的条件,也算是发展起来甚至从日本的受众夺走了“造船业第一”的“王冠”,就更别说对比那个时候刚刚开始起步的中国了,可以说在制造业方面,那些年人家确实可以说是“碾压”我们。
而在这样的优势之下,体现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韩国制造”在中国大范围的“攻城略地”,甚至一度成为了高端产品的代表之一。而这还只是民用级的市场,实际上真正重要的是,韩国在当时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产业的“上游”,从中国的发展过程当中赚取了大量的收益,甚至可以说就是靠着这些收益,人家一举成为了“发达国家”。
可能大家不太理解,我这里可以用一些简单的例子给大家说明,我们可以用最基本的“手机制造业”来给大家解释一些这个产业的上下游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一个手机如果要生产出来,需要各种各样的部件,比如说最重要的屏幕和里面各种各样的零部件芯片。
虽然说我们早就可以生产或者说“组装”出来成品,但是对于这些关键零部件在过去的很多年其实都没有生产的能力,反而需要从日本韩国等上游国家进口。比如说生产出来一台就要从韩国弄一个屏幕,从日本搞一个一个摄像头,等等从其他上游国家进口各种零部件。
这样就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利益,而这个链条实际上并不是单单存在这一个行业,实际上基本上可以说是分布在我们制造行业的方方面面。可以这样说,我们国家的发展其实很大程度上他们也是享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很显然,现在这套方式有点进行不下去了,曾经的天量顺差也逐渐的转变为了大量的逆差。
2
中韩之间结构性的逆转
最关键的是,这还不是一场短时间内剧烈的突发事件,而是一个结构性的事件。为什么会这样的说呢?我们看具体的进出口数据就能看出来,首先韩国到底在买我们的什么呢?从分类数据上来看的话,主要都是高端的工业制成品,比如汽车的各种零部件和电池产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是化工业的成品,比如各种辅助剂和高端材料。
这说明了什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他们的很多产业,已经事实上的无法和我们国内的行业来进行竞争了!虽然说他们其实还有不少的“先发优势”,相当于一场赛跑,我们从起跑线出发,他们是从50米开始。但是我们的“基础素质”实在比他们好太多了,不仅体力充沛(国内市场大)而且脑子灵活(每年毕业千万级别的大学生)。
导致双方的差距缩小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就像韩国媒体自己统计的那样。他们的数据显示2011年的时候,韩国其实还在很大程度上领先于我们,但是短短的十年以后,双方的差距就缩小到微乎其微,甚至在很多领域中国已经实现了反超。最让他们绝望的是,这仍然不是我们的结束,实际上我们在反超他们以后,仍然在大步的继续向前。
而且除了这些实打实的产品层面的问题,即便是抛开这一点来看的话,他们还不得不面临一些“地缘”上面的挑战,随着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其实给韩国的目前最核心的产业——半导体产业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问题。美国表示太高端的不许卖给中国,这种举措对中国有多大的影响还不好说,但是直接就给韩国的对华出口打崩了。
一边是自己的高端产品出于禁令不能卖,而自己的其他产品又开始竞争不过中国的厂家,这才是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逆转趋势。之所以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更喜欢看突发性的动态事件,而不是这种有方向性慢慢变化的事。人和青蛙一样容易注意到快速飞动的虫子,而不是缓慢移动的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