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西藏墨脱的深山,迎来了一位客人——成都军区司令员傅全有。

这是傅全有第一次通过直升机,踏上了这片神秘的土地。然而,下机时的一幕,却让他心头一震,十分愤怒。

他曾担任第一军军长,素有爱兵如子的美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傅司令员期待着看到整齐列队、精神抖擞的士兵,但迎接他的竟是一群衣衫褴褛的官兵。他们没有穿着制式军装,各自的衣服五花八门,有的甚至破旧不堪。

傅全有当场发问:“你们是军人,为什么不穿军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士兵们沉默无言,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傅司令员叫来一名班长,追问事情的真相。班长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也让傅全有的眼眶湿润了。

这群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为何会如此穿着?这背后又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

一、当兵守墨脱

墨脱曾是中印领土争端的焦点地区,尽管只有3.4万平方公里大小,但却在中国的边防格局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它位于雅鲁藏布江东南侧,海拔极低、雨量充沛,它是西藏最封闭且偏远的地区之一,士兵们不穿军装的原因很简单——他们穿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班长告诉傅全有,这里终年潮湿、荆棘密布,军装的消耗速度,比内陆要快得多。他们带来的军装,早因为平常的训练,被严重磨损以致报废。

傅全有听完板着脸,责问随行的后勤人员:为什么连墨脱戍边营的军装都不发?

后勤解释道:他们不是不想运,而是墨脱实在太偏远,这里没有可供汽车行走的道路,而人力与畜力又太耗时,唯一的解决办法是直升机,但直升机运力太过有限,成本也过于高昂。

听完这些,傅全有红了眼眶,他能想到边防战士们条件差,但没想到这么艰苦,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怎能不令人动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说西藏苦,最苦是墨脱;咱到西藏来,当兵守墨脱。”这是墨脱驻防战士们自编的歌谣。

虽然条件艰苦,但墨脱解放军战士,凭借一双手和一对脚,硬是在雪域高原深处扎了根。

1962年,墨脱戍边营成立,他们没有坐等支援,从头开始建设营房,所有的木头和砖块,都是官兵们亲自背、亲自运。

他们如同春燕垒窝一般,在海拔4200多米的多雄拉雪山垒起了一排排平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决了居住问题,“吃饭问题”又成了新的挑战。

墨脱四季分明,按理说不缺粮食,但当地主要种植的,是一种名叫“鸡爪谷”的低产稻谷,如同其名,产量小且口感差。

为了改善伙食,官兵们趁休假的功夫,从外地带来优质稻种,他们自己摸索选育优种,终于种成功了一种优质水稻,不仅解决了部队的粮食问题,还让墨脱当地人吃上了高产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