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人一下成为地方或者中央大员,身份的转变自然会发生许多事情。甚至连毛主席到北京后,都有许多家乡的亲戚想来北京找主席帮忙办事,其他人更是无法避免此类事件。

开国将帅中著名的独臂将军余秋里,也曾遇到过类似的事情,那么余秋里是如何处理此事的呢?1914年11月15日,余秋里出生在江西吉安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勤奋踏实的农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秋里生在秋季,父母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除了他之外,家里还有两个弟弟。小时候,家里的生活虽然苦了点,但父母还是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想尽办法让余秋里念了两年私塾。后来,年轻的余秋里参加了农民暴动,他之后就进入了赤卫队,从此开始了自己的革命之路。

自打投身革命之后,余秋里跟随部队南征北战,他也没有时间回到家乡。后来,红军主力长征,余秋里跟随部队离开苏区,也彻底远离了自己的家乡。此后十多年,余秋里几乎与家乡失去了联系,好在自己的兄弟们还在,能够将家里照顾得不错。

他的家人们也一直在打听余秋里的消息,随着形势稳定了,余秋里与家乡逐渐恢复了联系。家人们经历千辛万苦,打听到余秋里的消息,才得知如今的余秋里当上大官,这让全家人都非常激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后,余秋里到西南军区工作,他的两个弟弟得知哥哥的事情后,几次想要去哥哥那里。这么多年,余秋里对家人感到非常愧疚,毕竟自己离家多年,家里全靠弟弟们支撑。

他的心里十分关心家人们,也一直记挂着家乡。不过,他没有把自己一家人都接到军区,在这个问题上,他选择坚守自己的原则。

之后余秋里担任许多要职,到了1982年,他出任了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并在次年成功担任了军委会委员。虽然自己的职务越来越高,但余秋里为人十分低调,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工作上,平素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

虽然他一再强调自己的原则,但家乡还是经常会有人来找他帮忙,余秋里每次都坚决拒绝。1983年,他回乡探亲,余秋里早就料到自家的乡亲们会找他说些什么,在回乡之后他就特意叫来家乡的子侄们,明确告诉他们:“你们不要想从我身上沾到什么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道了他的态度,他的弟弟余财发感到不满,当余秋里回家的时候,余财发还有意回避他。余秋里知道弟弟的想法,就主动找到弟弟。余财发一直想让哥哥帮他做点什么事情,让一家人的生活改善一下,可每次都被余秋里拒绝。

如今当着余秋里的面,他不满地表示:“你当那么大的官,从未给家乡办点事。”听到弟弟的话,余秋里正色答道:“我是担任过副总理、国家计委主任。但我不是江西省计委主任,更不是吉安县计委主任。”

他的这番话,让弟弟余财发哑口无言。在这件事上,余秋里是说到做到,后来他的侄子靠着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取军校。只是他的侄子觉得自己的分数过线,但不一定能去好的学校,于是在来到北京,看望余秋里的时候,特意提起了此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本分数线已经过了,他希望余秋里能帮自己说句话,那样自己肯定能去更好的军校。没想到余秋里坚决表示“没有这个必要。”就这样,侄子按照规制进了自己考上的学校,之后侄子从部队转业,余秋里也没有帮他说一句话。

他的侄女也想要当兵,可在报考之后,自己的文化课成绩不够。侄女就想着托余秋里帮忙,看看能不能说句话帮自己进部队。余秋里对此的回复同样是“没有必要”,他还特意告诉侄女“能上就上,上不了回家种田。”

可以说,余秋里对于家人的约束是极为严格的,他一生都从未越界,更是一心为公,始终没有用职权为自己或其他人谋私。除了因为他党性强,恪守原则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余秋里是党内有名的直臣。

毛主席就非常喜欢他爱说、敢说真话的特点。正是这样的性格,成就了余秋里伟大的一生,同样是因为这样的性格,让余秋里能够在数十年间一直保持初心,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