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命运多舛,历经磨难,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强敌入侵,千年古国在滚滚洪流中蹒跚前行。

时代,在时间的流逝中被艰难地改变着,而跟着时代被强迫改变的还有很多人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洞国190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的石门县,父亲郑定琼是个既会种地又懂裁缝的勤奋人,母亲陈英教是那个时代的典型家庭妇女,生育了包括郑洞国在内的5个儿女。

得益于父亲的教导,郑洞国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

如果不是“五四运动”的爆发,郑洞国很可能会成为一名老师,一个商人,或者其他的平凡而又不凡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动荡的大时代总是喜欢强迫人做高难度的人生选择题。

面对铺天盖地的爱国宣传,满大街地抵制日货,郑洞国选择了弃笔从戎,走到了国家巨变的第一线。

1924年,21岁的郑洞国冒用别人的名字通过了黄埔军校的考试,成为该校的第一期学生。

从此,他的命运就与中国,与中国革命纠缠到了一起,为中国近代史留下了一段曲折而又坎坷的传奇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嫡系

作为黄埔第一期毕业生,郑洞国的军旅生涯不可谓不精彩。

自军校毕业后,郑洞国就跟随国民党,跟随蒋校长东征西讨,是民国时期第一批投身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

因其作战风格以大胆稳健著称,郑洞国在黄埔系中威望甚高,深受蒋介石信任,是老蒋的嫡系将领之一。

也是基于这份信任,从1933年到1945年长达12年的时间里,郑洞国除了一小段时期被蒋介石派去剿共外,其余时间都在跟日本人斗智斗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3年长城抗战,身为中央军第十七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的郑洞国奉命死守古北口。

就在他即将完成任务,带兵撤回后方打算休整的时候,前来接替任务的第八十三师遭到日军毁灭性打击,连师长刘戡都差点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