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在遥远的四川深山,一支由400多名战士组成的红军游击队正在进行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支游击队从长征的紧要关头出发,肩负起了为红军主力佯动吸引敌人注意力的重任。

这支游击队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与国民党军周旋了12年之久。直到1947年,在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后,仅存的17名战士才得以重返革命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组建游击队

1935年2月,中央红军正处在长征的关键时刻。数十万国民党军步步紧逼,妄图围歼这支革命力量。红军虽然在遵义会议后由毛泽东掌舵,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为了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封锁,毛泽东等领导人决定采取声东击西之计,调动部分兵力佯攻牵制,为主力部队脱险创造机会。

红军主力经过数次恶战,伤亡惨重,无力再分出太多兵力。为了完成战略意图,毛泽东带头从军委纵队抽调一个连的兵力,彭德怀也从红三军团抽调三百余人,共凑齐四百余人,组建成川南游击队。军事将领徐策被任命为游击队政委,原绿林武装首领王逸涛出任司令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5年2月12日,周恩来在扎西的石坎子河坝头亲自给游击队传达命令。四百余名将士肃然起敬,聆听周恩来的嘱托。

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肩负着吸引敌人注意力的重任,待主力部队摆脱险境后,我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们归队。"

游击队将士虽然明白这次任务凶险异常,但为了革命事业,他们毅然接受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在周恩来简单交代后续事宜后,游击队便火速出发,奔赴战场。

谁也没有料到,这一离别竟是永诀。周恩来苦等12年,终究没能等到下达归队命令的那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击队成立后不久,泸县绿林武装首领王逸涛率领近二百人的队伍加入,使游击队的总人数达到六百余人。徐策对新加入的部队进行了整编,将其编为五个大队。

由于王逸涛熟悉当地情况,被任命为司令员。然而在紧要关头,没有时间对干部进行考察,这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二、浴血奋战 牵制敌军

游击队成立之初,便开始执行战略佯动的任务。他们公然打出工农红军某部番号的旗号,故意在川南地区活动,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力。一时间,国民党军各部为判明主力红军方位而疲于奔命,稍有风吹草动便调集大批兵力围剿。

游击队以寡敌众,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首战告捷,端掉数座县城,消灭数个民团。国民党军闻讯大为震怒,集结数个团的兵力对游击队发起围攻。然而区区六百余人的游击队,竟牵制住数倍于己的敌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击队不断制造红军主力四处出没的假象。他们时而出现在川南,时而现身川北,甚至佯装渡江北上。

面对来回不定、捉摸不透的"主力红军",川军将领坐立不安。薛岳更是怀疑毛泽东企图北渡长江,调走大批兵力防堵。就在遵义门户洞开之际,毛泽东果断率红军主力攻下遵义,一举歼灭国民党两个师八个团,生俘三千余人。

游击队以巨大牺牲为代价,赢得了主力红军二渡赤水的战机。然而胜利的背后,是一连串惨痛的伤亡。游击队虽英勇善战,但寡不敌众,伤亡率节节攀升。一次战斗中,纵队组织部长戴元怀、第四大队长梁亚伯等多名主官壮烈殉国,更是令人心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