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在战场上逐渐成长起来的高级将领,他在解放战争中创造了很多奇迹。1955年授衔时,粟裕排在大将第一位。有人说他应该授衔元帅,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粟裕未能评元帅的原因,资历、战功两项,都达不到元帅级别》这篇文章中做了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淮海战役是表现粟裕优秀军事才能的代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

淮海战役是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唯一一次由战区领导人提出并命名的战役。

在战役筹划、进行过程中,粟裕最先提出举行“准海战役”,最先提出淮海战场由华野、中野统一指挥,第一个明确提出在徐州地区歼灭刘峙集团主力。

早在1948年8月23日,粟裕在和谭震林等署名的《报军委并致管文蔚、陈丕显、韦国清、吉洛电》中就提出:“俟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宝”。这是“淮海战役”的最初构想。

“准海战役”的命名及初步构想则是粟裕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即将取得胜得利时报军委并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提出的:“建议即举行淮海战役”,攻占两淮和海州、歼击援敌,为夺取徐州创造条件。军委于次日即复电同意举行淮海战役。中央还审时度势,决定此战役首歼位于新安镇地区的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

粟裕在筹划、组织淮海战役时,鉴于豫东战役后期因阻援、钳制兵力不足,在已将黄伯韬兵团合围情况下又不得不撤围的事实,深感此次在淮海、徐州地区作战,敌重兵集结,战役规模会越打越大,兄弟野战军必将由配合作战发展成协同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淮海战役地图

就在陈、邓率中野主力攻占郑州,乘势东进、到达准海前线时,粟裕于10月31日电报军委:“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准海战役。陈毅是中野副司令员兼华野司令员,邓小平是中野政委,他们统一指挥淮海战役,实质是指挥两大野战军共同进行淮海战役。中央军委同意粟裕的建议。

后来,根据战场形势的发展,军委又于11月16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以邓小平为书记,领导华东和中原野战军的行动,统筹淮海前线的一切事宜。

关于南线决战问题,粟裕在济南战役后期分析战局时就指出:“我们攻济,敌人南线三个兵团在我前沿徘徊,不敢北上交手,说明敌在避免不利条件下与我打大规模之仗,也说明我对敌进行决战的有利条件已逐渐成熟。”1948年10月14日军委电示,要韦国清、吉洛部“威胁”徐蚌线。

11月3日中野刘伯承司令员发出《建议主力截断徐、宿间铁路报军委并陈毅邓小平电》,11月7日粟裕、陈士渠、张震报军委、陈毅邓小平等电“建议中野以主力直出津浦路徐蚌段,截断余敌退路”,其目的都是一方面掩蔽攻歼黄伯韬兵团,同时孤立徐州,截断敌陆上退路,但是否和敌进行决战,全歼徐州之敌,并未明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小平: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

11月8日粟裕张震《报军委、陈毅、邓小平,并报华中局、中原局电》对全国形势和淮海战场形势作了深刻分析,建议“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歼灭之”,并建议改变“准海战役”原定歼黄伯留后“向两淮进攻”的方案,“而以主力转向徐蚌线进击”,以或打孙元良兵团,或打黄维兵团为战役第二阶段的歼击目标。

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在“江北大量歼敌”,“造成今后渡江的更有利条件”。军委于11月9日复电:“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粟裕原来提出并经中央批准的小“淮海战役”终于演化为战略决战的大“淮海战役”。

准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一次我军在战场总兵力小于敌军的情况下进行的战略决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在战场上指挥

粟裕直接指挥的华野36万大军参加该役,共歼敌44万余人,是三大战役参战部队中唯一在一役中歼敌总数超过自己参战人数的野战军。其中被我合围在陈官庄、青龙集地区的敌三个兵团30万人被歼,是解放战争中唯一一次在一地围歼如此众多之敌。

此后,粟裕还指挥了上海战役(1949年5月12日至27日),这是我军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城市攻坚战。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绩有目共睹,他是解放战争中指挥重大战役最多,率部歼敌最多的我军高级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远见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他的精邃独到的军事思想创造了许多光辉战例,奠定了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第一名将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