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美价廉,好吃不贵!

在仁和要说起家常菜,

就不得不提到藏在东塘村自建房中的

一家渔味餐厅,

店名也很有趣,叫“隔壁老黄”。

2022年开业,短短两年时间,

就迅速积攒了一批忠实粉丝,

不接散客,提前一周预订才能吃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大师公”外公那里继承了好厨艺

一年时间从学徒晋升为掌勺大厨

这家闻名乡里的渔味餐馆,

位于东塘村沈家墩25号,

老板兼主厨的黄建立就是土生土长的仁和人,

出身水乡的他与厨师一职有着不解之缘。

黄建立的家族算得上是厨师世家了,

在本地,人们亲切地把农村宴席厨师称为“师公”,

黄建立的外公就曾是当地有名的“大师公”。

顺理成章地,

年少的黄建立就与表哥一起跟着外公

学习烧菜的手艺了。

做农村宴席可谓是起早贪黑,

小小年纪的黄建立也从未喊过苦。

烧菜他还算有些天赋,

很快就能自己掌勺。

十七八岁的时候,

从未走出过村里的黄建立

就跟随表哥来到了“城里”临平打拼,

幸运地是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临平大酒店的前身

迎宾楼当学徒。

从当学徒到成为真正掌勺的大厨师,

大部分人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而黄建立仅仅花了一年就完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临平大酒店做了5年多厨师,

积累了一些经验后,

黄建立决定自己出去闯一闯,

2003年左右,黄建立在临平与人合伙

开出了自己的第一家饭店。

此后时隔两年,

黄建立又经营起了快餐店。

两次创业的经历,

不仅精进了他的厨艺,

也学习了不少饭店经营的理念和知识。

从星级酒店到乡村小馆

他一直想烹饪出属于自己的“家乡味”

2022年,

51岁的黄建立怀着对家乡的眷恋

回到了仁和老家。

尽管已是知天命的年纪,

但他还是歇不下来,

就和妻子黄妙英决定在东塘村开一家饭馆。

“在此之前,

东塘村黄家墩的沈家墩一带

几乎没有渔味饭店,我们算是第一家了。”

黄建立说道。

至于为什么店名要叫“隔壁老黄”,

黄建立觉得是一种亲切感,

村里饭店的顾客以周边本地人为主,

要是碰上家里

不做饭或者来客人的时候,

他们就爱到这里吃上一口家常的味道。

因此,他希望来这里吃饭的人,

能感受到像来隔壁邻居家吃饭的熟悉感。

夫妻俩分工也很明确,

黄建立负责挑选食材与烹饪,

黄妙英则负责饭店的管理。

就这样,两人共同打造了一个

充满家常味道的温馨小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吃不贵吸引食客频频光顾,

对食材品质的坚持和烹饪的匠心精神是关键

在以渔味美食闻名的仁和,

这样一家看似寻常甚至位置偏僻的饭店,

却引得一众食客频频光顾,

主要靠的就是四个字——好吃不贵。

本地人都算是吃鱼的行家,

食材新不新鲜更是一吃便知。

尽管菜品定价亲民,

但黄建立夫妻对于食材品质的挑选

有着自己的坚持。

“隔壁老黄”的食材,

皆源自三白潭的清澈水域与仁和的农家田园。

像汪刺鱼、包头鱼、草鱼这类水产品

基本来自三白潭,这里水质好,

所以这些鱼没有土腥味。

他也坚持选用散养的鸡鸭,

确保每一道菜都能让食客吃得放心、满意。

而在烹饪上,

黄建立更是有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妙招。

他在烧鱼时会用鸡汤为底,然后用小火焖煮,

让鱼肉的鲜美与鸡汤的醇厚完美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砂锅焖鸡,则选用真线鸡

(当地方言,指阉割过的鸡),

慢炖三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隔壁老黄”有四个独立包厢、

一个宴请大厅及两三张小桌,

但周末和节日基本不可能临时订到位,

基本需要提前一周预订。

黄建立提到,

“现在我们基本都是做定制的,散客比较少,

大家请客也基本都在晚上,

所以我每天7点起床后,

就赶去塘栖采购当天的食材。”

虽然店里目前有四五个人,

但后厨除了一个帮忙配菜的小伙子,

真正掌勺的只有黄建立一个人。

周末忙起来的时候,

他甚至需要一个人准备10桌的菜品。

“忙是挺忙的,

但准备充分点的话会好一点。”

说到这里时,

黄建立的脸上涌现出

一抹充实又幸福的笑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隔壁老黄家常菜”的墙上,

有一副裱装挂好的大字

——“多碰杯,常见面”。

而这也正如老板黄建立开这家餐馆的初心一样,

希望能在仁和这片水乡泽国,

开一家有属于自己“家乡味”的餐馆,

不时与亲朋好友相聚,

共赴齐聚时光和美味盛宴!

来源:天天看余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