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一共3553字0图,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国庆节快结束了,之前一直想聊的这次股市节前大涨,以及节后会怎么样的话题终于可以简单聊一聊。
正好节前几天,一个大学同学从外地来成都,我们几个本地的大学同学又在一起聚了一下。
下了班,撸着串,一群职场主力军自然也就聊到这几天股市的火热,当场看到一个同学掏出了美股的操盘APP,发现前几天抄底的中概股,直接赚了1万多美元,约合7万多人民币。
我们劝他赶紧落袋为安,他也听从了建议,没想到刚落袋,涨幅就回缩了一半,把他高兴得大手一挥说这顿饭今天他请了。
我们几个自然是“感谢老板”乐得接受,一点也没有羡慕嫉妒恨,因为“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这句话在这几年的股市、基金生涯中,确实也领悟了“就算一时赚到,迟早也要亏出去”的道理。
我本人也算是一个极优的例子。
我算是19年才开始关注股市,后续图方便主要以基金入坑。
可以说,只要是经历过19年初莫名其妙暴涨的人,都会产生“股市就是未来”的感觉,我也是一样的,那个时候还写过好几篇文章“劝大家开始投资股市”。
当然啦,现在来看,里面的观点也并不算错,只不过过于宏观,而在微观的实际层面上,往往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来打破你的认知。
美国加息,便是一种。
我对美国加息其实还是有预见性的,毕竟一直在关注国际时政,知道疫情后的美国面临的通货膨胀问题、美元潮汐周期性问题,都预示了美国即将加息。
但唯一的过错就是过于自大。
那个时候中美两国明面上、背地里的对抗已经非常激烈,我自信的认为,就算美国开始加息,我们的股市不见得就一定会跌,反而可能会涨。
当时我的逻辑也算自圆其说(才怪),美元加息的作用是吸引全世界的美元回到美国,但当下的中国同样有足够的投资吸引力,凭什么一定要去美国呢?
所以当时的我并没有提前把浮盈落袋为安,甚至在后续股市处于螺旋下跌的过程中,还分批次加了点。
然后,就发现美国搞了个花活——俄乌战争,更是加速了美国加息进程以及美元回流的进程。
最后我就躺平了,放在基金里面的钱,我也不去看浮亏了多少,只要不看,那就没亏,只要不赎回,那就都是虚假的数字。
然后就这么度过了2年。
这两年中,我倒是没有为浮亏而时时感到焦虑,但却一直在反思自己同客观经济学规律进行抗争的行为有多么无知。
正因为无知,所以我把原来“认知之外的钱”,又亏掉了,还搭上了不少。
所以问题的根源还是在我自己,如果我能更多点知识呢?如果我能更多点认知,是不是结果就不一样了?
后来我就发现,以前股市基金最火的那段日子中,有人总结的经验确实有其真实的道理。
比如:
“当路边的买菜大妈都在讨论股市基金的时候,那就说明当前股市已经过热了,就要赶紧抛售”
“当股市成为一个所有人都不谈论的东西时,大概率股市就跌到底部了”
“每个人只有经历过一次牛市和熊市,才算是对股市的逻辑有了初步了解”
“大A 2800点以下遍地是黄金,3500点以上赶紧跑”
其实现在转过头来看看这些前人总结的话,只要你经历过一样的心路历程,还是能感觉到冥冥之中还是有点智慧的。
比如为什么必须要经历一次牛市和熊市才算成熟,因为只经历牛市的人,会想当然的觉得钱原来这么好赚,于是在熊市来临的时候,全部亏出去。
而我和我的同学朋友们基本上都是如此。
幸好是大家的生活和赚钱能力都还不错,并没有想过把股票基金当作暴富的途径,所以并没有加杠杆炒股,而是用闲钱当作理财方式,所以浮亏才并未影响我们的生活。
如果换个激进点的人,是不是就要悔恨终生,“空中飞人”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过2年的沉淀,我也还是给自己总结了几条认知。
第一:永远不要破釜沉舟,比如把自己所有资产投入进去,特别是不要加杠杆。
用闲钱放基金,甚至炒股,本质上是一种理财行为,否则就叫赌博。
但何为闲钱?就是这笔钱就算亏光了,也不影响你的生活,你也不会天天想着睡不着觉的,才叫做闲钱。
第二:永远不要用宏观知识,去对抗微观现实逻辑。
比如,现实逻辑就是美元加息,就会造成其他国家和美国相比产生存款利差,要么你这个国家也跟着加息去对抗利差,但有可能导致经济困难进一步加深,要么就要忍受国内资本外流的确定事实。
因为资本是逐利的,越是自由的资本,越是不受国家竞争、民族大义等宏大叙事,它就是为了多赚一点钱,对它来说这并不羞耻。
第三:永远保持对政治的嗅觉,提前做好预期和防御手段。
美国加息如此、俄乌战争也如此,遇到了不要硬抗,该赶紧落袋的落袋,该提前止损的止损,不要想着一时的浮亏,未来会涨回来。
当然确实能涨回来,但在真正见底可以投资的时候,容易没有子弹,白白浪费机会。
第四:永远相信并支持自己的国家,如果国家输了,那你的钱不管在哪都会蒸发掉。
2800点以下遍地是黄金,我是深信这一个观点的,一个国家,如果连股市都保不住,凭什么能保得住自己的金融体系?又凭什么和美国对抗?
我们看待经济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能抛弃掉政治层面,所谓的“政经不分家”就是如此,如果什么都只谈冷冰冰的数字,至少在中国行不通。
所以我今年做得最正确的事就是在股市跌到2800以下后,就开始了每周定投;但做得最错误的事就是,每次定投的钱太少了。
但当然了,因为我2年前用宏观知识对抗了微观逻辑,没有做好预期和防御手段,所以我现在没有足够的筹码,这是我在这一个牛熊周期需要交出的学费,我得认。
我有大学同学就比较幸运,之前也是在股市高点被套住了,但跟我一样在2800点左右开始入场。
他就属于赚钱能力强的,这几年又赚了好多,直接把自己所有闲钱都扔了进去,于是节前这几天就直接把这几年的浮亏转盈,过了个开心的国庆。
聊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来聊聊当下的A股大涨问题。
很多人说,本次的大涨,其实是中美金融战获胜的标志,或者说至少是没有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合理的。
美元潮汐的含义就是美国周期性的进行降息加息,通过降息向全世界释放流动性,来推高各国的产业资本估值、制造虚假股市繁荣;
然后在加息的过程中急速撤回流动性,让各国的优质资产因失去现金流从而岌岌可危,最后美国提前准备好的跨国公司再以低价购买他们的优质资产,最终做实美国的股市繁荣。
这一套打法曾经在世界上屡试不爽,比如97年亚洲金融危机便是如此。
而这一次美元潮汐却遇到了问题——韭菜不好割了,甚至谁是韭菜也都并不清晰。
你有听说最近几年有哪个国家在美元加息过程中,国家破产,金融系统瘫痪吗?没有吧。
唯一的就是今年日元的大幅贬值,搞得日本人都在求美国爸爸,“请不要再做空日元”,但别人日元后面经过国家干预后还是挺住了。
老美最想收割的就是你中国,但中国又真的是那个最难收割的对象。
最后搞得老美这个“收割周期”也是无比艰难,各种经济数据居然还要通过造价来撑住,美其名曰之前算错了。
但老美就算再过得困难,也得硬抗,因为老中经济也十分糟糕啊。
本想着趁着之前经济还行,想要一口气解决地产、教育、医疗,这三个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结果没想到叠加疫情、美国加息、俄乌战争等问题,搞得我们经济越来越冷。
房地产带动的大消费并未十足转化成其他消费,甚至差点硬着陆,教育和医疗的打击着实又在就业市场上撒了一把盐。
所以你看最近的政策,房地产要稳,要回暖,教培行业还打击吗?也不怎么说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稳经济。
而经济要想重新活跃,就需要有一把从外部添加的火来冷启动,国家的政策支持就是那颗火苗。
但问题就是,我们不能这么做,美国如果不降息,我们反而还继续降息,那就会拉大和美国的利差。
殊不知,因为中美的利差,已经导致外汇收益更愿意停留在美元资产中,从而导致了人民币比美元的兑换逐步贬值。
要不是我们是世界工厂,我们有如此大的贸易顺差,7.3的汇率早就稳不住了。
所以中国和美国其实都在等,等我们两边到底谁先扛不住。
美国先扛不住就得先降息,提前结束本次美元回流,但因为未收割足够的优质资产,所以美国经济的窟窿继续往后延迟,还将越来越大;
中国先扛不住就得降息来保经济活力,但本质上算是饮鸩止渴,甚至美国可以这个时候继续加息再给我们添一把火。
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还是我们赌赢了,美国先扛不住了,所以美国一开始降息,我们立马降息降准减房贷利率就都出来了。
这个点燃经济的火苗,快速而精准地下达市场,于是我们迎来了连续几天的“小牛市”。
这场牛市,并不是经济层面的牛市,它是一场政治面牛市。
它的作用如同一个发令枪,告诉我们所有人,对后续的经济要有信心,因为信心才是经济活动最重要的推手。
只要有了信心,大家才能放心去消费,消费才能刺激生产和投资,有了生产和投资才能继续提高就业提高收入,才能走向经济发展的正向循环。
如果你还是没有信心,那国家就让股市涨得让你不得不有信心,所以节后的股市是继续涨还是跌,相信大家应该可以有个初步判断。
至于为什么节前这几天涨这么猛?不好意思,凭什么让中国有信心的时候,要让外资能进入抄底?要抄也得抄个半山腰,没有共患难,怎么会有共富贵呢?
你说对吧,为国护盘的套牢者,这是对你们的奖励。
我是Marx乖巧,为您送上时政热点的思考。
如果您觉得写得还行的话,那就请点个关注点个赞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