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素来以惜才著称的李邕,与年轻的杜甫一见如故,盛赞其人品才学。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但李白与其初相识,他的豪放不羁就没给李邕留下好印象。

岂料后来,二人竟结为忘年交,诗和往来,惺惺相惜,交往密切,李邕故去多年,李白还前往凭吊。

李邕是盛唐大臣,书法家,素以文养士,世人称其为汉时贾谊、战国的信陵君,士子多投谒其门下。

但以《黄鹤楼》闻名天下的崔颢就很不幸,本来是李邕虚室待招,却因崔颢献诗《古意》而遭拒绝。

“小儿无礼,不予接而去”,方正君子不喜欢闺房之乐的诗作,崔颢也被冠以“有文无行”的恶名。

所以,纵然后来崔颢也考中了进士,但因声名不怎么样,鲜有人推荐,仕途不顺常年辗转地方为官。

福祸相依,这于崔颢来讲,也未尝不是好事,二十年漫游生涯,令其诗风变得雄浑奔放,风骨凛然。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这首七律《题潼关楼》,气象雄浑,是堪与《黄鹤楼》相媲美的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唐 崔颢《题潼关楼》

简译:

羁旅行役,途中遇到雨过天晴,于是下马登上临近黄河的潼关城楼。

山势雄伟的潼关护卫着三辅之地,城门扼守着通往九州的交通要道。‌

广阔的平川由此地向陕州之路通去,滚滚黄河环绕着华阴一路奔流。‌

日暮时分,登上潼关楼远眺,雾霭朦胧,深沉的愁绪飘向万里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赏析:

“潼关”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北,是秦、晋、豫三省的交通要塞,地势险要,气势雄伟,自古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最早设置于东汉末年,它即是关中的东大门,也是陕西的东大门。

崔颢这首诗,即是描写其登潼关楼的所见所感,全诗气势恢宏,意境悲凉,含蓄蕴藉,别具一种深沉凝重的韵味。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首联写登楼的理由,旅行中途经潼关,恰好赶上雨过天晴,怎能错过登临远眺之机?

“客”是指诗人自己,“雨霁”就是雨过天晴的意思,“津楼”则是指潼关城楼,因为其楼面对黄河,所以称津楼。

羁旅长堪醉,歇马上高楼,雨过天晴的好天气,怎不令疲惫的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呢?从而也开启了下文的远眺描写。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颔联是远眺之所见,写出了潼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巍巍山河的雄伟壮观之美。

“三辅”是指中国古代的京畿、山东和河南地区,这三个地区地势开阔,山势巍峨,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关门”指遍布九州的关隘,它们都位于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上,扼守着九州地区的通道,具有重要的地理战略意义。

“九州”原指古代中国设置的九个州,即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这里则是指潼关以东的广大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颈联承上,继续写目之所见,从险要的关势过渡到交通要道,是上一联诗意的延伸。

“川”指山中的一带平原,“陕路”即通往陕州的道路,“河”是潼关城北面的黄河,“华阴”则是指陕西华阴县。

此诗中的这个“绕”字用得出神入化,极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河的走势,气势磅礴,栩栩如生,如临其境一般。

巍峨的群山,壮观的关门,辽阔的川原和奔腾的河流,伫立潼关楼上,展现在诗人眼中的,是一派雄浑苍莽的景象。

这也是诗人宽广胸襟的写照,他若无豪情壮志,家国情怀,又怎能写出如此气势恢宏的诗句,写出潼关要塞之壮观?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尾联总束全文,也是全诗情感的升华,借景抒怀,既有思乡之念,也含有怀古之情。

诗人楼上伫立许久,不觉间已是斜阳向晚,暮色四垂,雾霭渐渐地从黄河和群山中升起,令羁旅之人感到一片苍凉。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情此景,令客行的诗人心中,又似乎涌起了如《黄鹤楼》诗那般的乡愁。

但二者又有所不同,昔日站在黄鹤楼上,诗人多的是世事变迁的怅惘,而今潼关楼上,诗人更多一份怀古伤今之意。

相比于《黄鹤楼》,崔颢这首《题潼关楼》,合蓄蕴藉,气象更为雄浑,意境更为悲凉,别具一种深沉凝重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记: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遍览名胜古迹,登黄鹤楼,本想大显身手,可见到崔颢题诗,也不得自愧弗如而搁笔。

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流传于世的却少得可怜,据不完全统计,仅四十几首而已,实在是令人为其感到唏嘘不已。

在《旧唐书 文苑传》里,他是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的人物,殷幡赞其“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种种迹象表明,崔颢之前的一些诗作,不仅影响了他的声名,还阻碍了其仕途的发展,令其颠沛流离了近二十载,才回长安任职。

“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崔颢后期诗格调刚健,风骨凛然,“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如他这首七律《题潼关楼》那般。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文苑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