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出发,向大别山挺进。可是,当他们来到淮河岸边时,12万大军却再也难以前进了!

此时正是盛夏时节,淮河上游突然涨水,原本可以徒涉的小河面顿时变宽变深,遭敌洗劫后所剩的十几只木船无疑是杯水车薪。敌之19个旅的追兵先头部队已扑至河北岸30里处,如被敌军夹在中间,战略跃进非但难以实现,甚至还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此时他们都意识到,淮河才是这一路最大的险关!险情笼罩在12万将士的周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几只小船在波涛中艰难地抢渡。

司令员刘伯承站在岸边,凝视着滔滔河水,一直在深思。

“徒步就真的过不了淮河吗?”

看着走近前来的第16旅长尤太忠和第18旅旅长肖永银,刘伯承突然发问。

肖永银一惊,忙立正回答:“淮水确实很深,不可能徒步过河!”

“这么长的淮河,就找不到水浅而能走得过去的地方吗?” 刘伯承以他洞察世事的睿智再次引发问题。

“河边的老百姓们都这么说,从来就没人敢在这个水流忽涨忽落的季节里趟水过河!”久经沙场的肖永银深谙刘伯承胆大包天、心细如发的个性,但他似乎是毫不犹豫地作了肯定的回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派人亲自侦查或下水试过没有?”

“前锋部队和我们都派人侦查过,也都下水试过。”

刘伯承再次望着汹涌的淮河,边往屋中走去,边面带怀疑之色说道:“俗话说,‘近怕鬼,远怕水’,我们外来的人不了解水情,可不可以多找一些当地百姓问问?”

众皆默然。十万大军的安危所系,似乎谁也不敢多说一句心中没底的话。

刘伯承从小屋中走出来时,手里已多了一根长过身高的竹竿,随行的一个参谋忙上前说:“司令员,换根短些的竿子作手杖吧!”

刘伯承似乎不解地望了他一眼,随即轻轻说道:“走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日落天未明的迷茫中,年过半百的司令员没用任何人搀扶便跨上了小船,他不停地用手中的长竹竿在水中一上一下地探着,小船随着他的命令不断地改变着航线。

岸边的人们正为刘伯承的安危心悬之际,忽听黑黝黝的水面上传来了司令员的呼声:“河中能架桥呀!我试了好多个地方,水都不深。肖旅长,快去通知李达参谋长,叫他坚决架桥!要快!”那种随声而出的喜悦,连常在他身边工作的人也都极少听到过。

岸上,除了肖永银高声应答一声“知道了,我立即执行”外,再也听不见任何话语,人们在那一刹那间似乎都愣怔在了那里,司令员手持竹竿,原来是去水中探测河之深浅的!人们都似愧疚难当:12万军人,为何只让他一个司令员去冒险探河?24万只眼睛,却只能看着那仅有一只眼睛的老人在浊浪中觅寻!

肖永银刚派人送走刘伯承的命令,随后又收到了司令员写来的一张纸条,上书:“河水不深,流速不急,速告李参谋长即刻架桥!”每个字外都套上一个圆圈,似乎还怕收信人不能充分重视、马上行动,每个圈下又都加了个小圆圈。十万火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肖永银亲自带人赶往淮河南岸找李达参谋长。刚下船,见刘伯承已在岸边指挥渡过河来的部队快速行动。他走近前,一见之下,刘伯承就感慨而又严肃地说:“粗枝大叶就要害死人!”

边说边用手中的那根长竹竿重重地往上顿了几下,重复着:“要害死人!”

字字千钧,叩击着在场每个人的心。

李达亲自率部队来河边架桥。正在这时,一个团政委向肖永银报告,说河水可以徒步,肖旅长急问怎么回事,团政委说,他的团里有个饲养员渡河时掉了队,一急之下,从上游水浅处就摸索着走到南岸了。

肖永银大喜过望,立即写了便信要给刘司令员报告这天大的喜讯,信刚刚装入封袋,又有人送来了刘伯承的便信,叫他速告李参谋长不必架桥了,火速率部队从上游徒步渡河!

原来,司令员是不太相信,也决不甘心,他又到河边去观察,终于微曦中捕捉到了那个牵马徒步摸过河去的战士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肖永银及周围的人们个个凝目远望,想在上游处觅到司令员的身影,他们既万分愧疚又由衷叹服:这就叫大将风度!这就叫明察秋毫!刘邓大军“常胜军”、“常胜将军”刘伯承,源出于如此用兵啊!

太阳跳出地平线,淮河水波光粼粼。千军万马沿着水上路标,成六路纵队浩浩荡荡,踏 过长河,向南、向着八百里大别山区,向着蒋介石的“卧榻”之侧,伸出了倚天长剑……

至今,当年刘邓大军抢渡淮河处的两岸百姓中间,依然流传着这近代的神话:入伏当天,忽下棉花疙瘩般的大雪,淮河水面一夜成冰,刘邓千军万马踏冰而过。大别山区,人们说得更神:解放军一人一个葫芦,顺着激流悠悠过河,追兵到了,老天爷干脆一阵大黄风,把刘伯承几十万人马漫山遍野飘到大别山中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