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成功地培养了一批“柱长天”的“大树”,毛主席是其中之一

“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这是杨昌济先生所作的一副对联,他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出能够“柱长天”的国之栋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昌济

他做到了。杨昌济后来在给有关当局写推荐信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如果说要能救中国的人,有两位,一位是毛主席,一位是蔡和森。而改变中国的这两位都是杨昌济的得意门生。

杨昌济,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曾赴日本、英国留学。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努力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后促成新民学会成立。任北京大学教授期间,协助蔡和森等筹措赴法勤工俭学旅费,介绍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工作,以“欲栽大木柱长天”诗句明志。著有《劝学篇》等文,译有《西洋伦理学史》等书。他最钟爱的两个学生:毛泽东和蔡和森实现了他“欲栽大木柱长天”的宏愿。

幼时父母早逝 一人求学考上“秀才”

1871年4月21日,杨昌济出生于长沙县清泰乡板仓冲下屋杨家(今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杨家原居长沙县金井的蒲塘,十八世纪末,在杨昌济高祖父时迁移至此。杨昌济的高、曾祖父都是“太学生”,祖父杨万英是“邑庠生”,但没有做过官,一生在家乡以教书为业。父亲杨书祥,字书樵;母亲向氏,平江县石洞人,其父出身进士,做过前清国子监学录,乃诗书世家。向家与杨家世代联姻,对杨家子弟影响甚深。后来,17岁的杨昌济也和表姐向振熙联姻。

杨昌济7岁时进馆发蒙,蒙师是自己的父亲杨书祥,入学第二年父亲病逝,母亲也相继撒手归西,杨昌济开始了一个人求学之路。

1889年参加长沙县试,一举考上“秀才”。1890年应试举人不中,为生计开始在乡间教书。

在这几年中,他接触了不少宋明理学家的著作,并读了不少曾国藩的书,对曾氏修身、为人、治学的一套方法,颇为佩服。

“吾无过人者,惟于坚忍二字颇为着力”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杨昌济对战事十分关心,见清兵一败涂地,而清朝当局还一味妥协,非常着急。冬天,写《杂感》诗八首,抒发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同时,对清政府仍然存在幻想。

1898年,杨昌济进入岳麓书院读书,积极参加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加入了他们组织的“南学会”,成为通讯会友,借此机会向谭嗣同等求教学问,交流思想。

戊戌变法失败后,避居家乡,研究经世之学。无论是研究学问还是做人,都具有坚忍精神,他说:“吾无过人者,惟于坚忍二字颇为着力,常欲以久制胜。”

留学国外 主攻教育学

1902年,杨昌济继续隐居乡间授徒、自学。参加赴日留学考试 ,获官费留日资格。杨昌济东渡日本留学时,主攻教育学。启程前,改名“怀中”,表示身在异邦,心怀中土。之后,在杨毓麟、章士钊等好友的极力推荐下,清政府派往欧洲的留学生总督蒯光典,调杨昌济去英国继续深造。

1912年夏,杨昌济结束了在阿伯丁大学3年的学习生活,获得文学士学位。随后,他前往德国进行了为期九个月的考察,还去瑞士游览了一番。在德国,杨昌济重点考察教育制度,但也很留意政治、法律等各项制度。考察完毕,随即启程返回阔别十年的祖国,回到了故乡长沙。

回到湖南后,留洋十年的经历,让他颇有声望。湖南督军谭延闿想聘请他当省教育司司长,被其推辞。他先后应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等学校的邀请,任教了5年。期间,他翻译和编辑了《西洋伦理学史》、《论语类抄》、《教育学讲义》等书。

“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

1915年,杨昌济教授湖南第一师范的修身课。当时,毛泽东刚好考入该校,成为了杨昌济的学生。

在众多学生当中,毛泽东给杨昌济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毛泽东的一篇名为《心之力》的作文受到杨昌济的格外欣赏!一向严谨的杨昌济,在日记中写道:(毛泽东)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

杨昌济提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常年坚持洗冷水浴。毛泽东也深受杨昌济的影响,时常在风雨大作的夜晚,露宿岳麓山,到湘江击水,以磨炼意志。

杨昌济既博学多才,又关重现实,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学生,经常到杨昌济家中请教,大家一起激烈地讨论时政、哲学问题。这时,十四五岁的杨开慧,便是最认真的听众。她总是搬一条小凳坐在旁边,听他们谈论治学、做人之道,研讨朝代兴衰,探寻救国救民真理。久而久之,毛泽东和杨开慧日渐熟悉。

1917年,在杨昌济的帮助下,他的这三位得意门生,一起发起并成立了新民学会。学会的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五四运动后,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8年3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8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湘潭学友会合影。中排左三为毛泽东。

新民学会的会员大多是杨昌济的学生,除了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外,还有李维汉、何叔衡、向警予等人,这些人都在后来对中国革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思想开明 支持女儿自由恋爱

1918年,应蔡元培的邀请,杨昌济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一家搬到了北京。他推荐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毛泽东到北京后,就住在杨昌济家。此时,十七岁的杨开慧与毛泽东接触的机会便多了起来,志同道合的两个人很快陷入了爱河。杨昌济知道后,并不反对,支持两人的自由恋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和杨开慧

这期间,杨昌济与毛泽东积极为新民学会,筹措经费赴法勤工俭学,最后促成了包括蔡和森、向警予等一百多位学生赴法留学。这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和森和向警予

毛泽东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参加守灵

1920年1月,杨昌济不幸病逝,北京和长沙的教育界都为杨昌济开了追悼会,毛泽东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参加守灵,帮助料理后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北京豆腐池胡同15号的杨昌济故居

在杨昌济的教育、培养下,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群体在成长道路上深受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杨昌济强调“博学、深思、力行”三者不可偏废,毛泽东等则认为“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

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上,毛泽东等人接受了杨昌济的思想观点,认为: “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半壁的地位。

总之,在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群体成长的道路上,杨昌济无疑是起了一个启蒙先师的作用。毛泽东等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群体的早期言行,无一不受深杨昌济的影响。如果说,毛泽东等人在早期实践活动中,致力于教育经世的探求是失败了,但是,杨昌济以“欲栽大树柱长天”为核心的教育经世的目的和宏愿却是成功了,他成功地培养了一批“柱长天”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