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临江仙·夜归临皋

词作者: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赏析

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今四川眉山人。嘉祐进士。曾任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晚年贬谪惠州、儋州。后赦还,途中病死常州,享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诗、词、文俱佳,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以诗入词”,一变宋词之柔媚绮靡,开豪放一派,清奇雄健,气象恢宏,正如南宋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著述甚丰,有《东坡七集》《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临江仙》,原为唐代教坊曲。双调小令,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这首是六十字。上下各三平韵。

苏轼初到黄州,曾居住在城南江边临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在黄州城东营防的数十亩废地上开垦耕种,名之曰东坡,次年又于其旁筑雪堂五间,作为游憩之所,随后不断往来于雪堂、临皋之间。这首词即作于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四月。苏轼在雪堂夜饮,醉归临皋而作。

词的上片写夜饮醉归。开篇“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夜饮的地点,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回到临皋寓所,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词人醉眼蒙眬的情态。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形象写出醉人的形象,纵饮的豪兴。下面三句,写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了下来——“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听到家童的鼾声,家童却听不到自己的敲门声,窘境活灵活现,风趣逗人。“鼻息已雷鸣”一句,取自韩愈的诗句“道士倚墙睡,鼻息如雷鸣”。接下来,再从敲门不应、倚杖听涛的行为动作中,写出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达观超旷的精神世界。“倚杖听江声”,取自王维的诗句“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走笔至此,一个风神萧散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一位襟怀旷达的醉吟先生呼之欲出。情、景、事、理四者妙合无垠。“倚杖听江声”一句,自然引出下片的慨然长叹。

过片,接以“长恨此身非我有”,仿佛仍在身为主人却进不了家门的尴尬之中,其实却已经由万籁俱寂的半夜里的江涛之声,引起思绪万千,感叹自己被世事所困,失去了自己,又何止进不了家门而已。“长恨”和“何时”两句,在议论中融化着深情,化用庄子语意却不著痕迹。营营,往来不息的样子,这里是指为功名利禄而奔走劳神。在这两句之后,以“夜阑风静縠纹平”承上启下,展现秋夜江天风平浪静、寥廓美好的景致,顺着笔势,自然流出结拍两句,唱出驾舟流逝、随波飘荡、隐居江湖的心音,活画顾盼自如、欣然陶醉的意态神情,隐寓着对静谧空阔的理想天地的向往,使全篇增添了飘逸浪漫的情调。“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结尾,只是词人一时寻求解脱的心声流露,想不到却引起误会,以为这个谪居的罪人真的逃走了,其实他只是喝醉了酒,睡着了而已。

全篇语言平易、流畅、精炼、优美,在短小的篇幅中写出了真景致、真性情,饶有理趣。

撰稿:陈才智

诵读赏析:陈亮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