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乘坐火车时,超过两个小时的旅程通常需要补充水分、进食或者吃些零食,这反映了乘客在火车上有一定的消费需求。然而,在我最近的乘车经历中,我注意到,除了在一等座和商务座会提供一些饮食服务外,二等座的乘客只能购买有限的商品,比如水果和水,但大家也知道,火车上售卖的物品通常价格较高。由于我平时很少乘坐二等座,有一次乘坐时,我感到口渴便想买瓶水,结果发现一瓶很小的矿泉水竟然要4元。这次经历让我产生了一个思考:火车上的商业模式究竟应该如何优化?
因此,这篇文章将探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从一瓶矿泉水的定价来看,火车上的商业模式有哪些问题?第二,为什么火车上的生意难以做得好?第三,为什么看似具有优势的资源却没有被充分利用?第四,如何才能将火车上的商业运营做好? 我的基本结论是,做好生意需要精打细算、合理规划,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赚钱,乘客也能从中获益。
一、从一瓶矿泉水的价格看火车上的商业模式
有一次,我在节假日坐火车,由于购票困难,只能买到二等座。因为出发匆忙,没来得及准备水和食物,就匆匆上了火车。旅途中,坐了两个多小时后,我感到口渴,起初火车上有售卖商品的服务,但当时我忙于看书和写作,没有注意。等到后来感觉渴了,商品服务已经结束。我于是向列车工作人员询问是否有水出售,工作人员表示有。我请他们给我拿一瓶水,工作人员反复确认我是否真的需要买水,这让我感到有些奇怪。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他话里的意思,实际上是在提示我,火车上的水卖得很贵。很快,工作人员拿来了一瓶小瓶装的农夫山泉矿泉水,价格为4元。这让我感到意外,因为我本以为会是大瓶水,但工作人员没有提供选择,既然水已经送到,我便付了钱。
这让我开始思考:火车上卖一瓶水4元,是否合理?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这很正常,因为火车上提供商品服务的成本较高,价格自然也高。此外,有人可能会说,如果觉得贵,可以选择不买。然而,如果我们对比火车下的价格,一瓶矿泉水通常只卖1元,而大瓶水卖2元。尽管我不清楚火车上大瓶水的价格,但通过火车的APP查到,一杯咖啡要18元,这表明火车上商品价格普遍偏高。
火车上水价高的原因,显然与其盈利模式有关。既然火车想通过高价商品多赚些钱,问题在于,价格过高是否会减少购买量?如果买水的人很少,火车上高价售卖商品的意义又何在?这引发了我对火车商业模式的思考:火车上的生意到底该如何运营?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分析和猜测,若有了解内情的专家,欢迎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二、火车上的生意到底应该如何运营?
众所周知,做生意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薄利多销”。例如,开店时如果商品价格较低,顾客购买量增加,商家反而能通过高销量获利。但在火车上,这个原则是否适用?如果火车上的商品定价较低,是否就会吸引更多的乘客购买,从而实现盈利呢? 首先,我的观点是,如果火车上的商品价格过高,许多乘客会选择在火车下消费。假如火车上的价格比地面高出两三倍,许多人宁愿忍耐一两个小时,等下车后再购买,或者提前准备好食物和饮品。这是消费者的常见心理反应,他们总是倾向于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
因此,尽管火车上的高价商品表面上看能带来更多利润,但实际情况是,过高的价格会导致许多乘客选择不购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商品卖得少,收入减少,反过来又推高价格,最终影响生意的可持续性。 此外,火车上雇佣的工作人员负责售卖水、零食和纪念品等商品。那么,火车是否适合采取“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呢?有人可能认为火车上时间有限,通常只有两三个小时,乘客即使觉得价格便宜,也不会因为时间短而增加消费。
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现代火车与过去的不同之处。过去,火车旅程往往持续十几个小时,乘客在火车上无可避免地需要购买食物和饮品,因此高价商品还算合理。许多人甚至会在火车停站时下车购买,因为站台上的商品比车内便宜。 如今火车行程较短,许多乘客宁愿忍耐不消费,或者提前准备好所需物品。这种情况表明,火车上的商业模式需要调整。 我认为,火车上这种高价销售的方式是有问题的。火车载客量大,完全可以通过合理定价刺激乘客消费,采用物美价廉的方式吸引乘客。这样一来,乘客在火车上喝水、吃饭的习惯会逐渐形成,火车上的生意也会因此得到改善。
目前的问题在于,商品价格过高导致乘客不愿购买,而购买量少又进一步推高价格,最终使得火车上的商业模式陷入困境。 作为消费者,火车上的消费习惯需要培养。如果商品价格合理,普通乘客感到口渴时就会买水,饥饿时就会买食物,不必提前在线下准备。很多人习惯在上火车前购买水和食物,正是因为火车上的价格过高。如果能够通过合理的定价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形成新的消费习惯,火车上的商业环境就能焕然一新。
我认为,这个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可能没有人会专门去研究。铁路公司可能更关注广告收入或高收费的服务,而忽略了对车内商品销售模式的设计。然而,我在生活中经历了这些情况后,做出了分析:过去,封闭的火车环境和长时间旅程使得高价商品有其合理性;但如今,短途旅程已不具备这种稀缺性。因此,继续维持高价销售不仅没有必要,反而会破坏乘客的消费习惯,使他们在火车上不再消费。 我的结论是,尽管高价销售在短期内可以带来利润,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会破坏乘客的消费习惯,最终影响火车上生意的可持续性。
三、通过火车消费,思考一些营销规律
这次的经历让我反思了自己在火车上的一次消费体验,分析了我的购买心理、火车产品的设计以及火车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我的观察是,这种消费模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由于购买的人少,价格就高;而因为价格高,购买的人就更少,最终导致火车上的销售情况不理想。虽然短期内可以通过高价销售获取部分利润,但如果反过来,以较低的价格销售,或许会吸引更多人消费,进而带来更多的营业额。
我的这种分析是否具有市场参考价值呢?实际上,另一个现象可以佐证这一观点。例如,在火车或飞机上售卖纪念品、邮票、模型等商品时,如果价格合理,消费者往往更愿意购买。如果价格过高,顾客就会觉得不划算,从而放弃购买。这让我联想到直播间销售模式,直播间与火车上的消费场景有相似之处:顾客可以自由选择购买与否。直播间的共同特点是商品价格相对较低,通过价格优势吸引顾客。卖家通常会在正常价格的基础上再提供折扣,并通过多次比价让顾客感到划算,加上顾客对主播的信任,最终促成购买行为。
因此,我想从这个分析中提出两个思考问题,供火车上的产品经营者和营销人员参考。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售卖什么样的产品?显然,火车上售卖的产品应该以食品、饮品以及纪念品为主,这类商品是乘客的固定需求。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定价模式?我认为未来应该建立一种新的定价模式,其特点是帮助消费者形成消费习惯。也就是说,让乘客认为在火车上购买商品是便捷且划算的,进而不再需要提前准备水或食物,因为火车上供应的商品价格合理,且方便获取。 我的基本结论是:营销的关键在于了解客户的心理,培养客户的消费习惯,而不是通过高价破坏他们的购买意愿。只有在尊重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长期盈利。这就是我今天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四、几点建议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火车上的商业运营确实需要重新思考。我认为,火车的经营者应该首先考虑产品销售的定价模式,探索更合理的定价策略。我的建议是采用“物美价廉”的方式进行销售,这种模式可能更适合火车上的消费场景。 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认为火车上的商品销量本来就不大,价格如果定得过低,生意就难以维持。
对此,我的建议是,定价应介于线上和线下之间,比火车站内的价格略高,但比线下零售价格略低。这能够吸引更多的乘客进行消费。 关于价格问题,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很多人在火车上选择不消费,或许正是因为价格过高。虽然高价商品在短期内可能带来收益,但从长远来看,许多乘客会因此养成不在火车上购买商品的习惯。这是需要警惕的。
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火车上的服务模式也应不断改进。例如,可以考虑在车厢内引入自助售货柜。如今火车站内已经广泛应用了自助售货设备,火车上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 通过分析我的亲身经历,我得出了这些建议,主要从消费心理、定价模式和产品设计的角度进行反思。如果有朋友对此感兴趣,欢迎共同探讨,看看是否能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启示。这也是消费心理分析的一个重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