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4年国庆假期,中国铁路运输再度创下历史纪录,10月1日当天,全国铁路发送旅客高达2144.8万人次,突破单日历史最高水平。这一数字背后,是16万公里纵横交错的铁路网,是数亿中国人民奔向繁荣富强的脚步,更是中国自信屹立于世界的象征。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下,中国不仅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崛起,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彰显了中国的活力和国力。
这一骄人成就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几十年来坚持独立自主发展,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战略的集中体现。国庆节当天,各大铁路枢纽如广州南站、上海虹桥站等单站客流量均超过40万人次,这是中国铁路建设数十年努力积累的成果。无论是高铁网络的完善,还是设备与服务的全面升级,中国铁路系统不仅承载了亿万中国人的出行需求,还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
国庆前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正式突破16万公里,特别是粤东革命老区的梅龙高铁梅州至龙川西段的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铁路的再次跨越。作为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的重要规划之一,百年后的今天,这一理想已经走入现实,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坚实一步。
如今,"复兴号"高速列车穿行于广袤的中国大地,时速350公里的世界领先高铁技术,既是中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技术突破,也是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骄傲。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曾赞叹道:“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这是对中国高速铁路所象征的技术进步、国家繁荣和人民创造力的高度赞扬。
中国铁路系统的建设不仅仅体现在里程的延展,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时空压缩”。今天,16万公里铁路网已经覆盖了全国99%的2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网络覆盖率也达到了96%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这意味着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享受到这一现代化的出行方式。铁路不仅仅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它更是中国人心中的情感桥梁,联通着历史与未来。
国庆期间,中国的铁路网络仍在不断延伸,包银高铁、渝昆高铁等重要线路的开通,使得铁路网络在西部和南部地区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铁路的覆盖不仅带来了便捷的出行方式,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铁路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145个长期不通铁路的县实现了铁路覆盖,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体现。
中国铁路不仅在旅客运输上刷新纪录,在货运领域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世界领先的重载铁路技术,使得中国在货物运输上的能力远超其他国家。大秦铁路、浩吉铁路等重载铁路已经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动脉。尤其是浩吉铁路,1800多公里的重载铁路从内蒙古到江西,将北方的资源输送到南方,不仅节约了运输时间,更降低了物流成本,极大推动了中国南北经济协调发展。
在现代化高铁飞速发展的同时,"慢火车"这一公益性铁路服务也为数千万中国人带来了便捷和实惠。28年未涨价、覆盖22个省份、停靠691个车站的“慢火车”始终坚持着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提供普惠服务的理念。这是中国铁路建设的温情一面,它让人们看到,即使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家仍然不忘那些生活在偏远山区的人民,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对全体人民福祉的关注。
今天的中国铁路,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国家实力的象征。16万公里的铁路网,让中国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而中国铁路的崛起,也带动了全球铁路技术的发展。无论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铁路建设合作,还是中欧班列的开行,中国铁路已成为全球物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全球局势,中国铁路不仅为国内经济腾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更在国际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美国、欧洲的基础设施陈旧、投资不足相比,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展现了一个自信、团结、创新的大国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铁路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它直接服务于中国14亿人民的日常生活,缩短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随着"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逐步完善,到202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预计将达到16.5万公里,其中高铁5万公里,覆盖率将进一步提升。更令人期待的是,由中国自主研发的CR450动车组样车即将在2024年年底下线,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在高铁技术上的又一次突破,也意味着中国铁路将继续领跑世界高铁行业。
从新中国成立时的2.2万公里铁路,到今天的16万公里,中国铁路的每一次跨越,都是国家经济腾飞的缩影。今天的中国铁路,正以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和不断延伸的路网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面对未来,中国铁路必将继续发扬其大国风范,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与贡献。中国铁路,这条承载着国家自信和人民希望的“大动脉”,必将继续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不仅是中国的铁路,也是世界的铁路,它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大国崛起的象征。中国铁路,一条通向现代化的光辉之路,正在世界舞台上继续书写着属于中国的奇迹。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