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街头从来不缺艺术的氛围。静安公园门口常有吉他弹唱,新华路上会有艺术表演,苏州河边也有乐迷簇拥着“下班族”组成的乐队,手工艺人会在街边“摆摊”十年……为什么会是上海?哪些独特的气质吸引着热爱艺术的人们?上海街头艺人的管理有何特色?

带着好奇与疑问,澎湃新闻青春观察员和多位上海街头的艺术表演者进行了交流。

澎湃新闻青春观察员带你漫步上海街头,探访多样的街头艺术,走近持证街头艺人、艺术创作博主、河畔乐队……感受包容开放的城市文化。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赵子婵 澎湃新闻记者:祝文博 责任编辑:唐燕丽(06:17)

为什么是上海?

艺术创作博主“张大强的白日梦”表示,去年8月,在成都与上海之间,他选择了上海这个被称作“东方巴黎”的城市。“来之前我就觉得,上海会是搞艺术最好的城市,如果上海不行,那我觉得在国内就没有地方可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强在街头和观众就作品互动。 受访者供图

他的作品是利用一些装置艺术作品,走上街头表达自我。他认为街头艺人的表演和城市的气质风格是相辅相成的,“去北京就希望看到历史,去上海就想要看到更多好玩有趣的东西”。

张大强表示,上海街头的行人会尝试去理解他的作品和行为,另外上海的外国人很多,他们更乐于看到更多不同的中国街头文化。

苏州河乐队主唱叮叮说,“开始街头演出后,很多人喜欢,没有想过居然会有这么多观众。”叮叮介绍道,“上海的年轻人非常多,而年轻人喜欢的音乐也是非常多元的”,在她看来,就是这样多元的文化氛围,让上海成为市民文化艺术发展的沃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州河乐队在准备表演,中间为叮叮。 赵子婵 图

受访艺人大多表达了自己被上海开放、包容的氛围所吸引,一些普通市民也表达了“只有在上海才能看到这么多街头表演”的看法。一位女孩称,每次骑车经过演唱者身边,都会觉得好棒。

那么,如何平衡街头艺术表达与城市秩序之间的关系?

苏州河乐队的成员是一群有着固定职业的“打工人”,受国外Busking(即兴街演)表演形式的影响,周末他们会聚集到一起,在苏州河畔尽情释放。独特的R&B乐队风格,让他们很快收获了大量年轻人的喜爱。

乐队主唱叮叮介绍,他们的平衡方式是与相关部门合作,比如每场演出前会商讨如何控制音量、如何维持安全等,在合作初期由于对流程的不熟悉,导致进程推进得不够顺畅,但随着合作的加深,有关部门会主动包揽一些事项,只需要乐队提供时间和主题,有关部门会主动协调安排。

新闻晨报今年9月报道,上海长宁区梦核公园内Coffee City超级管驿站工作人员关注到这支乐队,希望这一优质的文化输出可以呈现在“上海名片”梦核公园内,周边居民也可以有机会来放松聆听。工作人员把它作为一项提案交到了华阳路街道,提案通过了相关部门的审批,终获得支持。这项公益性质的演出得以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州河乐队街头表演时观众层层叠叠。 受访者供图

规范管理如何助力街头艺术发展?

今年恰逢上海街头艺人“持证上岗”十周年。多年来,上海一直在探索如何为街头表演提供良好的土壤。

2004年,时任上海市人大代表罗怀臻建议制定上海市城市街头艺人管理条例,将街头艺术合法化。2008年,这项议案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上获得表决通过。2014年10月,上海率先试点街头艺人“持证上岗”,由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给8名街头艺人分别颁发一张“上海街头艺人节目审核许可证”。

对于街头艺术这些年的发展变化,罗怀臻在今年7月公开表示,人们不再把街头艺人看成行乞者、伤残者,现在的市民不会对街头艺人有丝毫的不尊重,街头艺人在全国已经蔚然成风了。

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曾在2023年10月向媒体透露,每年协会会新增20多位新艺人,新艺人以90后为主,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的特色;目前上海街艺团队文化水平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占80%,其中海归和硕士占比不少。

持证街头艺人黑子是一名佤族歌手,手工艺人陈超友90年代初从安徽芜湖老家来到上海,靠着铁丝和环保材料闯出一片天地。今年9月中旬,在青春观察员与他们的交流中,他们都认为政府推动下的街头艺人表演更有保障,可以有固定的场所,管理制度也更规范化。

9月14日,一位不愿具名的持证艺人也表示,协会的统一管理更成体系,相对来说更易获得观众的信任。在一些人的思维中,仍认为街头演艺是“不入流的”,而协会通过规范化管理,可以改变一些人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静安公园表演的街头艺人及附近围观的人群。赵子婵 图

但同时其也表示,管理中还有一些方面可以优化,比如管理可更加可视化、流程更明晰等。其以成都等地为例,建议上海可以借鉴管理“网上办”,比如开发专属街头艺人的APP,实现申请、管理一体化,真正做到信息透明化,管理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