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在中华文化里一直是个比较受宠的动物,高贵典雅,温驯可爱。《诗经·小雅·鹿鸣》首句起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麋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轻快鸣声。
神话传说里鹿也是祥瑞之光(瑶光)散开生成的“纯善禄兽”,古代祥瑞“四灵”——麟凤龟龙中的龙和麒麟都是以鹿为实体升华出来的图腾灵瑞动物,所以鹿在传统吉祥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象征着长寿,还被常用来指征政权和帝位。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的谋士蒯通就说过:“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秦王朝丢掉了自己的鹿,天下英雄一齐来追逐它,在这个时候谁的本领大、跑得快,谁就能最后抓到它!这里的“鹿”实际上是比喻高、大、上的帝位、政权,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然后就有“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等说法。
尤其是白鹿,甚为稀罕。相传“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白”,就是说鹿能活千年以上,从满五百岁开始,其色变白,成为白鹿。据说白鹿常与仙人为伍,汉乐府里有《长歌行》句:“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相传老子就经常乘白鹿出游;西王母的使者常乘白鹿、驾羽车;《穆天子传》卷里记载周穆王跟随井公博“驾鹿以游于山上”。
民间于是称白鹿为“仙鹿”、“天鹿”或“天禄”,视之为祥瑞神奇的瑞兽。古人认为“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亦见”。白鹿一旦现身,则喻示政治清明,天下太平。在这一点上,古代瑞兽中唯有凤和麒麟可与白鹿媲美。
到了唐代,诗仙李太白在其《戴天山访道士不遇》中喟叹:“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还曾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他大半辈子求仙访道,既然仙人惯常骑“白鹿”。一向自视甚高、把自己视为“谪仙人”的李白当然也希望自己也有只白鹿骑乘。平时暂且把它放在青葱碧绿的山崖间饮水吃草,等到他要仙游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登名山大川,多有意境!
《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新丰县西有白鹿原(这里指两汉的京都长安附近的古新丰县,不同于现在广东韶关市辖新丰县),周平王时白鹿出”。《水经注》、《太平寰宇记》也有“平王动迁时,有白鹿游弋于此原,以是名。”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据此敷陈了发生在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白鹿村的鸿篇巨制《白鹿原》。
“很古很古的时候,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 “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倏忽之间就消失了。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地蹿高了,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里全是一色绿的麦苗。” “白鹿跑过以后,有人在田坎间发现了僵死的狼,奄奄一息的狐狸,阴沟湿地里死成一堆的癞蛤蟆,一切毒虫害兽全都悄然毙命了。” “更使人惊奇不已的是,有人突然发现瘫痪在炕的老娘正潇洒地捉着擀杖在案上擀面片,半世瞎眼的老汉睁着光亮亮的眼睛端看筛子拣取麦子里混杂的沙粒,秃子老二的瘌痢头上长出了黑乌乌的头发,歪嘴斜眼的丑女儿变得鲜若桃花……这就是白鹿原。”
陈先生笔下的白鹿显然成了“鹿精”、“鹿仙”了,《西游记》里那位车迟国国师——白鹿修炼成精的鹿力大仙的邪恶形象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是比较少见的,陈老笔下是良善大仙。既然鱼虫鸟首、蜘蛛、蜈蚣……都可以成精,白鹿大约是作为仙人坐骑跟仙家一起呆久了,淫浸、沾染了灵气,得天地日月之精华,自己修仙得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白鹿终非池中物!唐代的学者、官员李渤年轻时就隐居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五老峰后不远处的后屏山南麓修仙求学,他养有一头白鹿自娱。这白鹿也颇有灵气,十分聪明、驯服,常随主人外出走访游玩,还能帮主人传递信件和其他物品。
相较北宋著名诗人林逋隐居于西湖孤山,终身不仕不娶,与梅花、仙鹤作伴,世称“梅妻鹤子”。李渤可算鹿朋仙友,因此以鹿名人,他得到“白鹿先生”雅号;地以鹿名,此处改称“白鹿洞”。
白鹿洞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逍溪)中流,溪水由西向东,迂回流至白鹿洞前,穿过东面的峡口,注入鄱阳湖中。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白鹿洞本无洞,只因山峰环合似洞形而得名。可谓物华天宝,"鹿"杰地灵!明代嘉靖年间据名增加修凿了石洞和石鹿,这才坐实白鹿洞之“洞”名。
唐朝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让很多读书人汇聚到庐山白鹿洞隐居、避难,同时研讨学问,交流心得。五代十国的南唐割据政权烈祖李昪为了文脉不断、笼络士人,因势利导。他于升元年间,干脆下令在此处“建学置田”,并命名该学馆为“庐山国学”。
唐烈祖李昪任命国子监李善道为白鹿洞洞主,掌管教育和学习,算得上是庐山的第一所学校。该书院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政府(南唐)于都城(金陵)之外设立的国学,是一所与金陵(今南京)国子监品级、规制相似的高等学府。
南宋孝宗赵昚六年十月,名儒、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以朝臣身份任知州,并掌管当地军队)时,他在庐山国学书院废址上重建书院,并自兼洞主。
他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拟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确立了以“格物、致知、诚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根基的教育思想,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
该书院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范本,也是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宋代著名的哲学家陆九渊、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讲学。由于朱熹的倾心打造,一时学况鼎盛,儒风弥漫,白鹿洞书院弟子遍布四海,从而也把他格物致知的理学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弘扬“理学”与陶渊明在庐山开创中国田园诗风气之先、高僧慧远建东林寺创“净土宗”祖庭等一起构成庐山这座“人文圣山”的精神内核。
位于今江西九江下辖庐山市(原星子县)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书院,与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市的应天书院(睢阳区南湖畔)、湖南衡阳市石鼓书院(一说河南郑州登封嵩山嵩阳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而白鹿洞书院以其悠久历史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盛誉。
灞桥风雪吟虽苦;白鹿文章叹亦奇。如今掀起了白鹿神话狂澜的陈忠实先生已经作古,但是白鹿洞书院犹在,白鹿洞学术精神尚存,白鹿的神话能不能继续传承下去,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