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转一响”(自行车、钟表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新中国设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敌牌缝纫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翻旧改新裁剪图样》,1957年。

南都讯 记者黄茜 从塑造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国旗、国徽、国礼,到上世纪50年代喜闻乐见的熊猫牌1502国宾收音机、永久牌自行车、无敌牌缝纫机,再到全国各城市的旧城改造、层出不穷的现代建筑和“美化服装”运动……设计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前,“为新中国设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盛大开幕,本次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及浙江省委宣传部“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文艺巡礼活动,全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设计史的辉煌篇章。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在展览开幕仪式上谈道:“75年前,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场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在那个既充满希望又布满挑战的时代,新中国的设计事业在不断的探索中稳步起步,逐渐孕育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本次展览旨在通过回顾新中国早期设计的历史脉络,生动展现那个时代的设计风格和精神内涵。”

此次展览汇集了全国40家机构的珍贵藏品,展出500余件/组实物和历史文献,涵盖建筑、工业设计、手工艺、服装和视觉设计等多个领域,呈现了新中国诞生以来众多“第一次”设计,如“新中国第一份国礼”、新中国第一代国家级用瓷“建国瓷”“新中国第一个春节与新年画运动”“新中国第一外贸展会”“新中国第一个国家馆”等等。难得一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浮雕稿、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纸及沟通书信(包括梁思成致彭真信及林徽因致梁思成信)、杭州西湖规划图纸和浙江省人民大会堂设计图等也在尘封数十年之后重新面世。

展览共分为五大板块:一、国家形象与人民叙事;二、积极的工业化;三、生产城市与人民空间;四、社会生活与日常感知;五、设计美育的普及与提高。

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成为了设计的主体和受众。社会各界在新政府的号召下广泛参与国家形象的设计过程。这种独特的设计方式呈现出了“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展览的第一板块“国家形象与人民叙事”呈现了一系列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新中国设计。国旗、国徽的设计秉持全民参与的理念,将国家符号的设计融汇在“人民大团结”的意象中,在国家建立初期起到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动员作用。除了国家象征符号,新中国成立初期建造了一系列具有崇高感的建筑和场所,如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人民大会堂。展览不仅展出了这些建筑的设计图纸和手稿,还根据图纸还原了人民大会堂的建筑模型。新中国初期,多个展示现代化国家形象的展览空间如广交会与海珠广场、莱比锡博览会中国馆等被精心规划和设计。这些项目承担了对现代主义设计语言进行跨文化转译的工作。祝大年设计的新中国第一代国家级用瓷“建国瓷”以及常沙娜等人设计的“新中国第一份国礼”景泰蓝系列制品也在展览现场展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政府召集了民间工匠参与研发,梁思成和林徽因推动成立了工艺美术组,国礼的设计推动了之前专门用于皇家陈设品的特种工艺向百姓日用的转化。

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中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在“积极的工业化”这一板块展示了设计是如何具体地参与企业生产,如何克服材料短缺、机械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力技能的不足,如何借助国际援助的“156个工业项目”,积极地推动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现场除了展示“一汽”“一拖”等相关的重工业设计成果之外,还展出了上世纪50年代的日用工业设计,如熊猫牌1502国宾收音机等“国营南京无线电厂”的系列产品、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幸福牌照相机、无敌牌缝纫机等。这些如今当代年轻人已经很少见到的家庭用品,在那个年代承载着普通百姓的生活理想和无数家庭的幸福追求,成为老百姓口中的“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这些当时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日用产品,体现了新中国在平衡轻重工业发展上的努力。

新中国在诞生初期,为解决人民迫切的基本生活需求,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同步推进“重点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工作。而杭州西湖改造案例将“人民的西湖”理念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全民共享的景观和空间。除了杭州西湖改造的案例以外,“生产城市与人民空间”板块还展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丰富的建筑设计内容,包括: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的“北京十大建筑”、陕西西安人民大厦和广州双溪别墅;见证现代主义多维度探索的同济大学文远楼、华东建筑院大楼、杭州华侨饭店和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以及对西方现代结构技术进行本土创新的顺德人民大礼堂、同济大礼堂、武汉长江大桥、重庆人民大礼堂和北京工人体育场。这些建筑项目犹如一部生动的史诗,展现了新中国在展示自身形象、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

“社会生活与日常感知”板块聚焦人民的日常生活。建国初期,妇女解放运动进入新时期,女装中性化进程加快,与短暂出现的“美化服装”运动一起,体现了男女平权和对服饰多样性的追求。各种制服类服装应运而生,传统、革命与现代审美在同一时空交织,与“翻旧改新”潮流汇聚,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特的社会生活景象。在展览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昂扬的生活姿态,也可以看到,70年前的设计师们是如何肩负起保障民生、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使命,用“设计”在简朴的物质生活中,唤起人们对劳动价值、共同目标、日常伦理的新感知。

“设计美育的普及与提高”板块展示了设计专业教育的起步以及设计对大众的美育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的《中国锦缎图案》《敦煌藻井图案》《图案基础》《染织图案基础》《书籍装帧艺术简史》等工艺美术教材奠定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体系的基础。在新中国教育历史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先辈如庞薰琹带领师生北上参与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所设计类的国立高校,而邓白则坚守在杭州,对中国陶瓷专业的复兴作出重要贡献。该板块还从“理想儿童”与美育启蒙、全民扫盲和文艺出版这两个独特视角切入,展现出设计在教育普及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设计博物馆的公共教育部结合本次展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以游戏互动为核心的儿童导览册与寓教于乐的设计工作坊和研学课程。现场还设有互动区域,让观众能够沉浸式地探索《首都之春》全景图卷,并在“我和国旗合影”的交互体验中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韩绪称:“在这场展览中,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设计师们是如何在广泛的社会参与中,共同塑造了国家形象的符号与空间;他们如何在匮乏、技术不足和劳动力技能有限的条件下,确保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又是如何借助国际援助,发展自主设计,并最终实现出口替代;在简朴的物质生活中,他们如何运用‘设计’的力量,唤起人们对劳动价值、共同目标、日常伦理的新认知;他们如何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现代新理念相融合,将曾经仅供皇室的工艺转化为百姓的日常用品;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简化字、图形设计和文艺出版等方式,推动社会美育的启蒙和全民扫盲工作。本次展览不仅是对新中国早期设计历史的一次深情回顾,更是对新中国设计源头的崇高致敬。”

据悉,“为新中国设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特展”将持续至2024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