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假日周末,显明几乎都会带着孩子们出来“享福”,变换着花样让他们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有人可能会问,你这样是不是会把孩子给惯坏啊!听我讲完下面的内容,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你是一个有拖延习惯,缺少自制力或者动力的人,也可以试试用这种方法来对待自己,一样会有不错的效果。
先问个问题,你觉得一个人是应该先吃苦还是先享福会对这个人的成长发展更有帮助?有些人比较聪明,看到开篇说到了享福,认为先享福会更好,但是你应该不理解这样做的好处在哪里。如果你了解到这个机制的原理该如何运用,不仅孩子的教育方面几乎不用担心,他会很自觉的自我提升,而且你自己的管理方面和自我成长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有句俗话叫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在这里讲到的“享福”并不是只是让对方感到满足,而是说带他们去体验超预期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让他们去感受“奢侈”,一旦他们体验感的爽点被拉高,想再回去到之前的平淡就会觉得难以接受,然后他们如果想再次体验这种美好,就必须做出一定的成绩才可以和我交换条件。这里有个关键技巧:每次带他们去体验“奢侈”的时候,都必须给他们留下“遗憾”,要让他们觉得意犹未尽才行。他们有了心心念念,才会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如果他们体验的非常尽兴的话,就会觉得过瘾了,没意思了。虽然这样会让他们对于低品质的玩耍不再沉迷,但你想要引诱激发他们的追求“欲望”的行动力来说,却不是好的做法。
还记得显明之前写的《如何一直“更爽更成功”?》那篇文章吗?里面借用了叔本华的一句话——“人生像被欲望所驱使的钟摆,欲望满足就空虚,欲望不满足就痛苦。”看似带他们出来“享福”,其实是埋下了痛苦的种子,这种想再次体验更加美好事物的欲望会增强他们的自驱力,让他们明白只有优异的表现才能配得上更加美好的事物。简单来说,我只是外部运用了“多巴胺机制”(多巴胺是种产生渴望的神经质,并不直接产生快乐。当人的渴望被满足时便会觉得快乐,所以有些人误以为多巴胺是直接产生快乐的激素。)来激发他们的行动力。所以,“求而不得”的驱使力就是最好的“鞭子”。
另外,多巴胺机制还有另外的好处:当你觉得对方沉迷于不好的事物时,你可以带他体验更好的事物。比如孩子们手游上瘾,那你就带他感受下3A大作的震撼感,他就会觉得手游就是个无趣的“小趴菜”。他看短视频上瘾,你就给他拍短视频,或是带他去很美的地方看风景,这样当他的朋友和他谈论这些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这算什么,小儿科”。当他有更好的谈资的时候,那种满足感会激励着他想拥有更好的炫耀资本。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培养孩子的虚荣心、攀比心吗?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别说孩子了,成年人不也是这样嘛?社会本来就是竞争关系,我们分两面来看待事物,攀比心不也能驱动一个人变得更优秀吗?在管理学中有这样一种理论:奖要奖的心花怒放,罚要罚的心惊胆战。当欲望和恐惧都在驱动着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行动力和目标性不可能不强,结果自然也会更好。
当然,我在这并不是歌颂要成为欲望的奴隶,而是说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苦与乐带来的作用性。许多人受到老一辈的思想,认为能吃苦才能过上好生活。但你好好琢磨下,能吃苦的人更能过上好生活,还是能享福的人更能过上好生活?人性天生是抗拒吃苦的,你非得去逆反人性来吃苦,那么这个人稍微感受到一点快乐就会很容易满足,而满足很容易让一个放松懈怠,稍有成绩就“小富即安”,这样能有什么大成就呢?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过上了“享福”的生活,他就会特别害怕失去这种快乐,然后这种恐惧会让他不得不做出更好的行动来维持甚至超越之前的快乐。所以我们会发现社会上还是那些有欲望的人会比没欲望的人更容易成功。
另外还有两点,之前我写过一篇《自律,就是个伪命题》。里面讲到自律的潜意识是长久的坚持一件让自己觉得痛苦的事,对抗人性本来就是一件难以持久的事情,难免在某一时刻会懈怠坚持不下去,所以不要指望一个人会把他觉得是件痛苦的事情做到多么优质。而另一点则是吃苦会带来一种补偿机制,这种补偿机制会让人产生一种报复性的懈怠。比如说一个人坚持节食锻炼减肥,在做出了一些成绩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出现侥幸心理,一旦出现了自己很喜欢的食物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辛苦了那么久,需要犒劳下自己,然后就容易一泻千里、功亏一篑。
以前有个很火热的综艺节目叫《变形计》,讲的是贫富家庭的孩子互换角色,当他们角色相互完成后回到各自的家庭时,我们会发现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回归自己贫苦的家庭后几乎都变得更加努力了,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吃过苦回到自己的家庭后,几乎统一变得都更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了,然后开始补偿性的给自己享福,把自己享福的胃口给打开了。
看到这的时候大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吃过苦的人会贪恋享福,一旦稍得到满足就很容易懈怠。而享过福的人因为害怕吃苦,就不得不维持自己每天的努力。这也是为了那么多创二代比大多数人更努力的原因。我们常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享福的人更懂得这个世界的美好,所以他们会更加努力。而那些没有体验过美好事物的人,觉得人生也就这样了,那就得过且过吧,自然难以有什么成就。
最后还是再啰嗦一下,怕有些人还是不能够举一反三。这种方法不仅对孩子有效,对自己也是很有好处的。举个真实的例子:我有个朋友,最喜欢带他的创业团队去看豪车、豪宅,还带他们去住别墅坐游艇,让团队幻想期望有钱以后的生活。(当时他在创业初期并没有什么钱,但为什么还是要“浪费钱”来做这样的事呢?事实证明他这样做是非常对的。他的创业团队不离不弃、兢兢业业,而且在第一年拿到了所投资的百倍回报,而且后来也接二连三地创造了行业的各种神话。)你说为什么他的团队为什么忠诚卖力呢?假如你也能适当的体验、畅想下自己向往的生活,你是否也会变得更有动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