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华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娟

华山医院皮肤科二党支部书记

走过94年历史、拥有200多名员工的华山皮肤科在传承中如何突破发展瓶颈,继续创造科室辉煌?在华山医院教师工作论坛暨“师说·华山”文化沙龙上,皮肤科第二党支部书记杜娟副教授从王侠生老教授的口述史出发,分享了科室文化建设对学科发展的思考。

华山皮肤科的历史和传承,

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做工作。一是要对得起我们的老祖宗,二是让各位同仁在工作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其实这就需要更好的组织框架,甚至制度,来保证工作的开展。

我们科室之前做了一个王侠生教授的口述史,发现这一部分历史其实非常吸引人,尤其是每次到各个学术平台去交流,会发现我们华山皮肤科的历史,包括传承,其实是有目共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未来要做怎样的工作,从哪一个点作为切入口。

奠定基础:

我们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皮肤科学习班

之前借着主题科会的契机,我和吴文育主任来到了王侠生老师的家。当时我们华山皮肤科,在王老师的领导之下,每个亚专科都发挥到了极致。每位亚专科负责人,都已成为整个皮肤科学界各亚专科的领头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新的科室中心组,想跟王老师取取经,当时是怎么做的,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王老师真的是倾囊相授,给了很多学科建设的建议,后续就有了我们这一次的主题科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天现场座无虚席,还有好多人问我找不到位置怎么办。

我们请来近三年所有退休的职工,还有近三年入职的新职工,一起来参加主题科会。第一个环节是很欢乐的庆生活动,王老师一个人侃侃而谈,时不时拿出什么看看。他每次来讲话都是这样,拿着三张小纸条,提醒自己要说哪件当年的事情。

在整个会议过程当中,王老师没有休息,无间断地给我们讲了45分钟的课,重点讲了他当年选择皮肤科的故事。当时,皮肤科作为一个非常小的科室,很多优秀的医学生都是不愿意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历史,我们现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全国地位?因为在建国初期,我们就已成立了全国范围内的第一个皮肤科学习班。这个学习班当时针对全中国各省市招生,但是只有不到30个人来报名,其中一个就是王侠生老师。

当时大家都不想来皮肤科。学习班上,王老师旁边的女同学来了第一件事就是哭。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班把我们皮肤科领域的各种疾病做了基本规范,才有了我们华山皮肤科如今的地位和发展。

传承奋进:

要让科室成为年轻人无悔的选择

第二个环节为了体现老教授的精神传承,我们分别找了60后、70后、80后、90后的代表,来谈一谈听了王老师介绍之后心里的感触,以及他们和王老师之间的一些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0后的中坚力量,是我们徐金华主任。徐主任做了我们15年的皮肤科主任。他做主任那一年正好我留院,所以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的患者数量是每个月3600人左右,我们就是全身心扑在临床的科室。

但是徐主任接任了之后,他发现我们全科没有几个国自然。所以徐主任就说:一定要下定决心,把我们的科研搞上去。

在他手里我们做了很多科研。从最基础的开始,随着科研能力逐步提升,一点点做上来。到现在,我们基本可以保持每年八到九个,甚至十几个国自然。徐主任做了关于科研新方向的引领。

70后中,一位是皮肤科一支部的书记朱敏。她讲了我们真菌室亚专科的建设。其实皮肤真菌病在解放初患者数量是很多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患者人群发生了变化,所以朱敏书记讲了我们现在如何再发展,来突破亚专科遇到的瓶颈。

70后中还有一位是我们徐峰医生。王老师退休之后,他一直坚持跟王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他说虽然很多老人不会用电脑,但王老师是很跟得上时代的一个人,要求家里的电脑要不断更新。从最早开始帮王老师装电脑,一直到现在的软件,每年他都会帮王老师更新这些东西,不断跟王老师保持师徒之间的交流。

还有我们的80后盛友渔医生,讲的是在写书过程中,王老师如何手把手教他的例子。他原先在书里引用了某位医生说的话,这位医生的名字他写了一个英文上去。王老师就说:这个人他是个德国人,他的名字上应该这里要有个小点,那里要有个小点,你这个不行。

从那么小的一些细节上,就能看到老一代人对于学术的认知,他的追求和细节。这是让我们深受感悟的。

90后的徐中奕是临床八年制的第二批。他们那一批学生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美国的执医考出来。当时她也是通过了美国执医的所有考试,非常优秀。但是当她做最终选择的时候,她在想:与其去美国,做一个不知道什么学科的医生,我更愿意留在华山皮肤科,作为其中一员。最后她选择了留在华山。

如此优秀的一个人才,决定来传承华山皮肤科的这段历史。新时代年轻人无悔的选择也非常激励我们,一定要把这个科室传承好。

我们科室新的领导班子成立后,做过一份调查问卷,发现我们科青年人的追求排序第一位是发展,其次才是收入。如何做到更大化的个人发展,这是他们最终追求的。如何让年轻人与科室共同发展,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继往开来:

成为更优秀的“咱们”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也要来思考,如何通过文化建设,让学科得到进一步发展。2023年某次皮肤科学术年会邀请了王侠生老师来授课,这也说明华山皮肤的历史,不仅打动我们,其实对整个皮肤科学界也是有很大触动的。

针对科室文化建设,一是未来可以通过走访不同亚专科的老专家,把我们的学术、科研以及人文关怀,很好地集合起来;二是做一些历史的保存。就像上一次我们说党支部未来要做的一件事情,我们其实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就是我们科室的文化长廊建设。

除此以外,其实我们更多思考的是科室瓶颈的再突破。当前,我们科室面临顶尖成果和人才不足的问题。新东西出来的速度不够,科室在年轻一代医学生们当中的认知度可能不够。

对此,一方面我们要集聚科室凝聚力,增强内驱力,让年轻人都站起来。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宣传,让年轻一代和老一代一样,心中根植“看皮肤就来华山”的想法。

比如接受一些比较高的媒体平台的宣传,徐主任参加了央视的《生命线》节目。这个节目从来没邀请过皮肤专业的任何专家,因为皮肤科的发展对公众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他们第一期就选择了华山皮肤,为什么?因为我们有最早的这段历史,能说清皮肤学科在中国的由来和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之前去上医上课,下面人坐的齐齐的,但是大家都低着头在做自己的事情,因为讲的东西大家可能都在书上看过。

直到我加入一些我们华山皮肤科的话题,比如我们和别的皮肤科区别在哪里?我就告诉他们,第一我们有历史,第二我们有对家国情怀的担当。我可以这样说,很多大家觉得看不好的病人,都会推荐患者到华山医院来。

所以,我们就是要做这样的、有家国情怀担当的皮肤科医生。如果你也想,那么就请你选择我们华山皮肤科。

每次我讲完这一段之后,我就会发现邮箱爆掉了,全是年轻人来选我们华山皮肤科,老师我能来选你吗?说明大家其实都是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机会,让他知道我们是培养这样的医生的平台。未来我相信我们华山皮肤科,也会能很好地突破瓶颈。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段话,其实大家在今天送的书上都可以看到,是我摘抄到的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段话:

一切看得见的事物,都含有看不见的东西。

科室建设的医教研,其实就是我们看得见的事物,但是它一定需要我们科室的文化,也就是我们目前看不见的这些东西来起到核心的作用,才让我们有机会始于“咱们”,且清楚何为“咱们”,还要日益壮大,成为更优秀的“咱们”。

讲者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娟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副教授、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华山医院皮肤科二党支部书记,担任全国青年文明号号长,曾获“上海市卫生行业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优秀团干部”,入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青年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在看”呗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