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Dailymail,Cnhinews,Dailymotion。

观点农场

乔尔·罗森塔尔 (Joel Rosenthal)今年已经82岁了,作为退休生物学博士的他自然是攒下了不少的家底。他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波卡洪塔斯县拥有一座占地1平方千米的大农场,但这个农场并没有被被经营成农家乐或者是牧场,这里甚至除了罗森塔尔都看不到其他的人类,反而是有很多的野生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座农场叫做The Point of View Farm,中文直译就是观点农场,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动物保护区,罗森塔尔在这里收养和照顾受伤或失去父母的动物,并为那些无法野放的动物提供永久的家。

黑熊并不是农场里唯一的野生动物,但它们无疑是最受关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9 年,第一只熊被罗森塔尔收养了。此后当人们发现受伤或被遗弃的动物时,他们经常会联系他,希望他能收留它们,因为人们知道罗森塔尔对动物的喜爱都是发自内心的,并没有想要以此赚钱,时间证明了这一切。

收养黑熊

从2009年开始至今,罗森塔尔已经收养了20多只黑熊。

当地是设有狩猎季节的,在这些季节许多猎人会上山寻找各种动物,而像是黑熊这样的顶级猎食者显然很符合猎人想要挑战性的要求。因此每到这个季节,就会出现许多无家可归的幼熊。

而罗森塔尔最早就是为了在狩猎季节保护这些黑熊,一旦狩猎季节过去并且熊长大了,乔尔就会把它们放归野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森塔尔说:“它们(长大后放生的黑熊)并不会离开去制造麻烦,也不会闯入人们的家中,更不会攻击人类,它们只是离开去变成野熊,这正是它们的基因编程所要求的。”

“我认为熊是非常非常安全,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北美有记录的黑熊杀人的案例仅有 60-70起,而且大部分发生在上个世纪。现在的人们知道如何面对熊,因此熊的威胁就降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森塔尔照顾黑熊的方法与人们的预期有些不同。他没有把黑熊放在农场众多封闭的围栏中,而是先在家里养了几个月,然后就让黑熊自由在农场内活动。许多黑熊熟悉了罗森塔尔的农场后,是真的把这里当成家了,即使被放生,也会在冬天或者狩猎季节回到农场,甚至在农场内繁育后代。

2016年,Dailymail报纸来采访了罗森塔尔后,这位老人的善举才真的声名远扬。

与熊和谐共处

当时罗森塔尔正准备带着5只黑熊幼崽上山徒步。其中的三只分别叫科达、萨拉和布格,是去年他从山上的一个熊巢穴里救出来的,它们的母亲在狩猎季节中被猎杀,如今它们已经14个月大了;另外两只分别叫佩达尔斯和巴德,是他之前救助的一只母熊罗斯所生的,罗斯很放心的把幼崽交给了罗森塔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记者的镜头中,罗森塔尔带着5只小熊上山徒步,这些小熊围绕着罗森塔尔转圈嬉戏,时不时争先恐后地过来蹭蹭他,如果罗森塔尔不是头发花白的老人,真的像是童话故事里的公主一样。

来到农场附近的时候,母熊罗斯正在它自己挖出的临时洞穴深处休息,罗森塔尔带着干粮、什锦坚果和一些苹果钻入洞穴深处。当罗斯享用食物时,罗森塔尔直接去抱起幼崽们一起躺下,而罗斯对此毫无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紧接着,罗森塔尔从罗斯的洞穴走出来,又去找了正在爬树玩的两只2岁黑熊华夫利斯和玛芬。他站在树下看着活泼的兄弟俩笑得很开心,他说这些小熊跟孩子一样,随时随地都在探索这个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森塔尔每天都会和小熊们一起散步,大多数情况下,他照顾的幼崽都跟在他身后。正如他所说的,这些小熊真的像人类孩子一样,它们会到处跑、爬树、互相摔跤,并在庄园的池塘里嬉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采访后,人们惊讶于农场内的氛围,认为这里真的跟仙境一般。

实现梦想

罗森塔尔对动物的热爱可以追溯到他在华盛顿特区的一间公寓里长大的童年。他说,他的父亲给他做了一个小笼子,他会用它来帮助受伤的小鸟。当时罗森塔尔有了第一个梦想,那就是可以照顾小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他的邻居搬到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的一个农场时,他的家人去拜访后,罗森塔尔的心里就种下了种子,他的第二个梦想出现了:就是拥有一座农场。

长大后的罗森塔尔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任职期间,他时常在马里兰州郊区租下的一块土地上救助和放生小动物,一直到了67岁,他才终于有时间和金钱可以全心全意投入救助动物的行动。他于是买下了观点农场,开始慢慢的改造农场,并开始了救助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并非只是救助黑熊,实际上各种动物,只要有需要,他都会来去处理。他是目前西弗吉尼亚州唯一合法从事动物康复治疗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每天都要掐自己一下,”罗森塔尔说,“我不仅不敢相信我过着这样的生活,而且不敢相信我能够触摸一只熊,更不用说做所有这些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