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或许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过分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哪怕只是一点轻微的不适,也会怀疑自己患上了严重的疾病。这种过度的担忧和怀疑,其实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 —— 疑病症。

一.什么是疑病症

疑病症,又称为疾病焦虑障碍,是一种以对自身健康过度关注和担忧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患者往往对自己的身体感觉过度敏感,即使经过医生的多次检查和诊断,确认身体并无大碍,但他们仍然坚信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的疾病。

二.疑病症的成因

性格因素

性格内向、敏感、多疑、追求完美的人更容易患上疑病症。这类人往往对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过度关注,对任何潜在的风险都表现出高度的警惕性。他们可能会将一些正常的身体变化视为异常,并且难以接受不确定的情况,从而导致对自身健康的过度担忧。

心理创伤与应激事件

过往的心理创伤,如亲人因严重疾病离世、自己曾经历过重大疾病或意外伤害等,可能会在患者心中留下阴影,使其对疾病产生恐惧和过度敏感。此外,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如工作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等,也可能引发疑病症。在这些压力下,患者可能会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身体上,通过对身体疾病的担忧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

认知偏差

患者可能存在一些认知偏差,例如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对身体感觉的过度解读等。他们可能过分关注媒体上关于疾病的报道,或者对一些医学知识一知半解,从而将自己的身体症状与严重疾病联系起来。同时,他们可能会忽视身体的自然恢复能力和正常的生理变化,过度强调身体的不适,进而陷入疑病的思维模式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疑病症的表现

身体症状感知过度

患者对身体的任何细微变化都极为敏感,哪怕是轻微的头痛、胃部不适、心跳加快等正常的生理反应,都会被他们放大并解读为严重疾病的征兆。例如,一个普通的头痛可能会让疑病症患者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脑瘤。

频繁就医与检查

为了确认自己所怀疑的疾病,患者会频繁地前往医院,要求进行各种检查。他们可能会在不同的医院、不同的科室之间奔波,寻求多个医生的诊断意见。即使得到的检查结果均为正常,他们也往往对结果持怀疑态度,认为可能存在误诊或漏诊,进而继续寻求更多的检查和治疗。

心理与行为变化

长期处于疑病状态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他们可能会变得焦虑、抑郁,情绪波动较大。日常生活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使得他们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和社交,甚至会影响到家庭关系。一些患者可能会过度研究医学资料,试图自己诊断疾病,这反而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焦虑和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