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红色文物|这对花瓶承载爱与信仰

这是一对玻璃花瓶,瓶身通体翠绿,瓶口透着盈盈粉色,宛如荷花亭亭玉立。瓶身饱满,镶有透明双耳和花朵造型,玲珑剔透中带有一丝浪漫气息。

这对花瓶是收藏在吉林省博物院的国家一级文物。它们高24厘米,底径9.5厘米,于1963年为持有人闫庆莲捐献。这对花瓶,承载了闫庆莲与爱人邓晓村的爱与信仰,也见证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隐藏文件用的花瓶。(受访者供图)

1931年夏,不到20岁的邓晓村与农村姑娘闫庆莲喜结连理。不久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民众掀起了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

翌年5月,心怀报国之志的邓晓村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为了实现我的愿望,到处寻找出路,终于被我找到了共产党,从此,再不是无舵的船,浮游于大海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站长邓晓村(化名周建华)。(受访者供图)

“党领导的抗日活动十分重视建立稳定而有效的地下交通组织。”吉林省博物院历史部副研究馆员王航说。

邓晓村和闫庆莲夫妇承担了这项秘密任务。1933年农历正月二十七日,夫妇二人从磐石搬到了吉林市河南街富裕胡同7号,在中国共产党吉林特别支部的指挥下,在这里建立了秘密交通站。邓晓村担任站长,闫庆莲为联络站工作人员。

一对见证二人新婚之喜的花瓶,成了藏匿重要文件的承载物。“这种花瓶在当时其实很常见,很多人家都有,恰恰就是因为它很不起眼,邓晓村经常将党的文件和传单藏在花瓶中,再在上面插满鲜花,所以看似普通的花瓶里,其实保存和传递着党重要的文件。”吉林省博物院讲解员李紫瑶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闫庆莲。(受访者供图)

花瓶承载了两人的爱与信仰,也铭刻了刻骨的思念。

1933年5月,交通站遭到破坏,闫庆莲坚持让丈夫先走,自己留下来销毁文件。邓晓村从此化名周建华,在杨靖宇的领导下,参加了大小几十次战斗。1937年冬天,为掩护抗联的同志突围,邓晓村英勇牺牲,时年24岁。

闫庆莲没有等到丈夫归来。这对花瓶,却在动荡的岁月里,被她想尽办法保留了下来。直到1963年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院,才让世人了解到这段革命者的故事。

如今,这对花瓶的故事作为吉林省博物院常设展览“破晓——吉林人民革命斗争史陈列”中的一部分向公众展示。

国庆期间,每天都有数千名观众来到吉林省博物院,花瓶的展示区内,每每会有观众驻足默默观看。“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期,革命者们要付出多大的牺牲。”观众罗佳航说。

“破晓之后,朝阳初生。我们正是想通过花瓶这样的文物和背后的故事,将革命先烈的事迹讲给大家听,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美好生活。”李紫瑶说。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