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杨得志从昆明军区司令升任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作为屡立奇功的将军,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指挥西线部队所向披靡,这些职位他当之无愧。

可就在杨将军高升的同时,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东线指挥许世友将军却离开指挥岗位,开始退居二线。

都是越战回国的英雄,也都取得过不俗的战绩,为何两人的处境截然不同?渐渐的,街头巷尾开始流传起许多猜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前换将

其实二人都不是越战指挥的第一人选。

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越南无视中国政府的警告一再在两国边境挑衅,甚至出兵染指我们的土地。

版籍之上,寸土不可让!人民日报发表一篇《士可忍,孰不可忍》的文章后,中央随即对越宣战。

军委做统一部署的时候邓小平等人也在,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分兵两路从境内出发,一条从广西入越,一条从云南入越。这样既可以有效地牵制和分散敌军的兵力,也能更加灵活多变,或夹击、或包抄,两路机动性更强。

当然这样安排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越南的地形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分兵行军不仅可以提高速度,也能够有效地保护有生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不过这么一来,就要有东西两线两个指挥了,何人可以胜任呢?

东线的第一人选是粟裕将军。

作为为数不多还在世,还在军队任职的大将以上将帅,粟裕将军有勇有谋,既可以率领大兵团打大纵深,也能熟练地运用小股兵力出其不意,应对越南战场不在话下。

不过粟裕将军对越战持不同看法,希望以国内的经济发展为主,再加上他本人的身体也持续抱恙,军委就没有强求。

他们把目光锁定在许世友身上。

许世友是老革命了,从土地革命时起就在打仗,不仅资历老,阅历多,作战还异常勇猛,虽然如今已经74岁高龄,讲起战术,训练新兵的时候两眼目光如炬,还像头下山的猛虎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老将嘛,虽然勇猛,毕竟有年纪和阅历在,情绪也更加稳定,眼光也足够长远,也是一位不错的人选。

东线选定了,接下来就是西线。

最开始有人建议让昆明军区的王必成去。

“王司令在昆明这些年,对东南各国也有一定了解,而且昆明和越南的地形十分相似,指战员和战士们也能尽快适应环境。”

众人都觉得这个想不错,虽然云南这些年没打过仗,但边防军的警惕性还是比内地更高一些,再加上昆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就近调兵,也更方便。

邓小平充分听取了大家的意见,等大家讨论完才开口:“可是王司令并没有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听他这么说,大家都是一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的确,王必成将军虽然也算是一员猛将,但在之前的几次战斗中并没有丰富的指挥经验,到了异国他乡作战,指挥的心理素质和经验判断起着决定性作用。

可是如果不是王必成,还能有谁呢?

就在所有人苦思冥想的时候,小平同志放下茶缸,笑着在纸上写下一个人的名字——杨得志。

“杨将军不是在武汉吗?”有人好奇地问道,小平同志点了点头,又在旁边写了“昆明”两个字。

“前几年的时候我主持过一次军区对调的改革,现在回头看,一切还算稳定,”小平同志看着同志们徐徐说道:“这说明我们指战员和战士们没有什么隔阂,都能很快地适应新环境。”

“所以我建议,把王必成和杨得志的军区对调一下,杨得志依旧率领云南昆明的战士们入越作战,王必成将军就先到武汉军区去主持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平同志这一设想在很多人看来还是有些惊诧的,毕竟在以往的思维中,大战之前,最忌讳的就是临阵换将。

更何况还是在这样一场关乎国家尊严和领土主权的战役之前。

“杨得志同志有一个优势,”小平同志看大家还在犹豫不决,说出他的看法和理由:“他对越南军可是知己知彼的。”

这件事还要追溯到中国和越南友好互助的时期,那段时间两个国家同属社会主义阵同盟阵营,中国又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越南十分照顾,法国联合美国在越南搞分裂,中国派解放军去支援;越南要在战后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中国掏出家底去帮忙,算得上是好邻居的典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军事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关系,中越双方也经常互相派遣军队和高级将官到对方那里学习,越南军有一段时间都是在云南昆明集训的,自然,中国也有将领过去,杨得志就是曾经的一员。

他在越南系统地学习过适应山地地形的丛林游击战,和许多越南的指挥官都有过交集,对越南的单兵作战能力也有一定的了解,实在是此次西线挂帅的不二人选。

这么商议着,东西两线的主帅就确定了下来。

两线作战

从结果来看,世人对东西两线两位指挥官争议最大的焦点就在于指挥能力和伤亡人数上。

西线从云南入越后一直是稳中求进的状态,在最初做战略部署的时候,首长们就决定将主力部队第13军、14军、11军分化处理,分别在老街、鸡街、北山等地集结,再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配备坦克部队、炮兵部队以及空中接应的歼击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日凌晨,战役第一枪由第13军打响,他们趁着越南军队防守薄弱的时候偷渡红河,用冲锋舟在多个地点分散过岸。

因为兵力分散,第一批规模不大,越南军队一时之间都没有发现,直到2个步兵团3个加强营和5个连的战士们都成功渡河,并且在河面上搭建起简易的桥梁时,越南军才觉得不对劲。

他们集结部队打算在河岸沿山峦设置防线,以攻代守对解放军的过河部队进行俯瞰打击。不过还没等他们到达指定地点,渡河的解放军前锋已经沿着山峦肃清了越南军在这里设置的几处卡点

一瞬间,越南军收尾不能呼应,被人从中断拦腰截断,以攻代守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利用现在的有利形式,先锋部队再接再厉,直接顺着越军的集结部队穿插过去,沿路拔除了不少据点,占领了不少高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赶到的37师和39师则从两翼追赶上来,并且逐渐形成并肩夹击之势,越军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往往是一抬头发现左右前后都是解放军,自己被包围了。

此役打得酣畅淋漓,从开始到结束都十分流畅,这同时也是西线军作战的一大特点,从流畅的部署上,哪怕是对战局毫不了解的人看了都会觉得赏心悦目,非常厉害。

西线一路的进攻都保持着这个状态,再加上的确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战果,导致很多人看了之后对西线指挥官的指挥能力大加赞赏,相比之下,东线就会更加坎坷一些。

东线这次遇上了越南军的王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越南几支能打的队伍里,除了一部分还在东南亚其他国家被牵制着之外,大部分都布防在东线的必经之路上,但这也是情理之中,毕竟东线沿途涉及到谅山这样的军事重地,甚至还有首都河内。

首都被围,越南上下心惊胆战,军队士气大减。

从每一场战役来看,东线部队虽然打得艰难,也没有几次失手的经历,尤其是谅山之战,打得多少越南人心惊胆战,后来东线主力兵临河内城下,也是直接推动了越南军心和士气的崩溃。

谅山、穷奇河等战役足可以看出,许世友的指挥能力毋庸置疑,只不过没有西线那样一气呵成的流畅,导致不少人产生了误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还有一个争议点就是伤亡人数。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总伤亡2.7万余人,与越南的5.7万比起来自然是好了许多,但这个数字与以往比起来,还是让很多人都有些惊诧。

毕竟从1979年2月17日开始,到1979年3月16日结束,这场战役只打了28天。

相对来讲,东线的损失的确比西线更大一些,毕竟东线面临的是越南军队的王牌主力,况且,西线部队大都是昆明军区的骨干,他们不仅有相似的地理环境优势,还曾经和越南军队一起在昆明训练过。

如此对比下来,东线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优势都没有那么明显,也就显得不如西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合理安排

即便东西两线战士在作战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体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这能被理解为是许世友将军和杨得志将军能力的差异吗?

自然不能。

因为其实杨得志只在前线待了10天。

杨得志胃部有旧疾,以前在武汉军区的时候一直都是靠吃药保养着,再加上规律的作息和饮食,好不容易恢复了不少。

收到组织上让他入越作战的要求后,杨得志没日没夜地分析战况和越南的形势,忙得连一口热乎饭都吃不上。

等到了战场上情况就更糟糕了,后勤补给受到战场局势的影响,经常中断或者拖延,战士们忍饥挨饿都是家常便饭,杨得志的胃病再也顶不住,终于还是在第10天的时候发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央知道后十分关心杨将军的身体,于是把他接到北京来治疗,西线战场上由昆明军区的副司令员代为指挥。

而许世友将军则在东线战场身先士卒,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1980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的一年后,身体康复的杨得志升任国防部副司令,军委总参谋长,而许世友将军则不再担任一线指挥职务,退居二线。

很多人猜测,是因为许世友在越战中指挥不利,导致伤亡过大,但现在看来,这些猜测都有些空穴来风,而越战的表现似乎并不是造成这个局面的直接原因。

那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只是因为,许世友将军的年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将军生于1906年,到1980年的时候就已经74岁高龄了。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很多人就担心老将军年事已高不宜再披挂上线,但当时因为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他只好临危受命,再次出征。

虽然从现代眼光来看,74岁在世界各国的政治界都还属于活跃的年龄层,但那毕竟是上世纪 许世友将军毕竟经历过成千上万次战争,身体上有不少伤病。

中央体恤许世友将军的身体,让他离开一线岗位,到二线更轻松的岗位去颐养天年。

许世友将军和杨得志将军都是无可争议的名将,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都有不俗的表现,正是他们不屈不挠地战斗才保全了后世的繁荣与稳定,而中央也根据他们的自身情况做出了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