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闵行区融媒体中心携手区档案局(馆)、区委党史研究室,邀您共赴一场沪语诵读的盛宴——“乡音里的闵行风华”。在熟悉的乡音中,我们一起重温75载辉煌历程,见证城市建设脉动,感受民生福祉变迁。让我们以沪语为媒,传承红色记忆,共绘闵行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朗读者:高佩明 闵行区融媒体中心播音员

闻名遐迩的“闵行一条街”

原闵行区作为上海市第一个卫星城,在各大工厂陆续到位的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市政建设也掀起了高潮。今天的闵行区江川路,原名一号路,曾被称为“闵行一条街”。一号路全长550米,宽44米,两侧绿化带原种植白桦树,后改种香樟树,是构成闵行卫星城内的基本道路。

1959年3月18日,上海市建设委员会召开“闵行一条街”建设工程会议,确定了《闵行一号路成街建筑及街坊的规划方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上海市第一个“成街成坊”住宅规划设计。整个板块贯彻了“成街成坊”的指导思想,设计简洁明朗,住宅、学校、医院、银行等融为一体,沿街商店设有百货、餐馆、书店、服装店、照相馆等,生活配套齐全。在1949—1989年上海十佳建筑评选活动中,该建筑群被选为上海市30项精品建筑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工程分为两期。第一期8万多平方米住宅建设工程,由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设计,市建委组织上海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和上万名建筑工人,于1959年4月3日破土动工,当时恰逢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在上海举行。与会部分中央领导专程赴“闵行一条街”工地视察,给建设大军以巨大的鼓舞。196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战闵行一号路》,详细记录了当时建筑工人比学赶超、不断创新建筑工艺的实况。沿街的11幢大楼,7月3日开工,9月20日交付使用,仅仅用了78天时间。开工半年,一期工程便已完工。1959年10月,“闵行一条街”二期工程动工,在今江川路、兰坪路、瑞丽路又建大批楼房,至1960年初全部竣工。在闵行一片农田上,短期内迅速形成了东风一村、二村,瑞丽新村、红旗新村住宅区。加上原有的电机新村、汽轮新村、电校新村等,形成了闵行城市建筑的基本框架。

商业配套中,有可容纳600人一起吃饭的本帮“老正兴”菜馆、35开间门面的“国营闵行第一百货商店”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六层楼的闵行饭店,当时与上海新雅饭店、东湖饭店等一样,是上海饮食服务系统的十大饭店之一。中央领导和外宾到闵行参观、调研时,闵行饭店一直承担接待任务。“闵行一条街”风貌成为当时媒体的聚焦点。1960年5月,刘少奇第三次视察闵行地区时建议行道树改种香樟树,有关部门从浙赣地区引种香樟树,使一号路面貌一新。196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在“闵行一号路”拍摄新中国第一部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以闵行老镇为故事发生地,反映时代巨变。

如今,一号路上的这些香樟树都已长成近六层楼高,绵延数里,四季常青,见证着老闵行地区的发展,被誉为“中华香樟一条街”。2012年2月,江川路(沪闵路至红园路段)被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命名为上海市首批林荫道。

供稿:区档案局、区委党史研究室

统筹:高佩明

审听:晨音

配乐:潘建民

编辑:陈依婷(实习)

初审:岳顺顺

复审:姚怡莹

终审:徐雷冰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