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硬核发言”引发争议

9月21日,广东普宁市的一场家长会引发了不小的风波。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普宁学校的校长杨楚龙,在这次家长会上发表了颇为强硬的言论:“谁敢说学校坏话,就要群起而攻之,内部问题内部解决,绝不允许别人说三道四。”这话一出,不仅引发了家长们的热议,网上也迅速掀起了一场讨论潮,甚至教育局也被迫介入调查。

这番话为何引发如此大的反响?它不仅反映了家校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揭示了当前教育体系中家长与学校角色错位、信任缺失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一事件的背后,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家校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中实现真正的“共建共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回顾——校长为何“告诫”家长?

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这次家长会上展示的一张PPT,主题写得堂堂正正:“家校同心,共建共享”,看似毫无问题,甚至是一个理想中的教育合作模式。可紧接着出现在屏幕上的那段话,却让家长们有些措手不及——“谁敢说学校的坏话,就要群起而攻之。”

这样的言辞显得有些“刺耳”,尤其是在家长会这种场合,原本是促进家校沟通和理解的时机,却因为校长的过激言论,瞬间打破了双方的和谐气氛。杨校长意图通过这种言论让家长“共守学校形象”,但这种方式反而加剧了家长们的反感和质疑。

更重要的是,这番言论似乎暴露出学校在管理方面的某种“紧张感”:学校希望家长成为其“同盟”,共同维护学校的声誉,甚至用上了“群起而攻之”这种极端表达,生怕外部世界对学校的任何负面评价损害其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校长为何会说出如此“硬核”言论?

那么,为什么校长会在公开场合对家长发出如此强硬的警告?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解读这背后的深层原因:

1. 学校的声誉压力大,管理者焦虑明显

随着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学校不仅要面对教学质量的竞争,还要应对社会舆论的监督。在很多情况下,家长的负面反馈甚至能影响到学校的招生、资金支持乃至整个学校的未来发展。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保护学校的声誉成为首要任务。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校长会倾向于采取一种“防守型”心态,试图把所有问题“封锁”在学校内部。杨校长的言辞,正是在这种焦虑心态下的直接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家校沟通不畅,信任度不足

家校关系本应是合作共赢的,但现实中双方的信任却往往不足。家长期望学校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管理,而学校则有时感到家长的要求过于苛刻,甚至干预过多。双方的信任缺失和沟通不畅,逐渐累积成矛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杨校长会在家长会上选择这种近乎“命令式”的语气,要求家长统一思想,防止负面言论扩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学校与家长的角色错位

在某些情况下,学校和家长都在维护各自的“教育优先权”,导致角色错位。家长希望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甚至直接干预学校的管理方式,而学校则试图维护其作为教育主导者的地位。这种权力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双方的矛盾逐步升级。校长的言论,或许是想通过强调“内部解决”,试图把这种博弈“隔离”在学校内部,避免更多的外界干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校关系该如何改善?共建共育的三大策略

既然家校之间存在信任缺失、沟通不畅、角色错位等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让家校关系回归正常,真正实现“家校同心,共建共享”呢?以下三点干货可以作为改善家校关系的关键策略:

1. 建立透明、开放的沟通机制

要想化解家校之间的紧张关系,首要的是沟通的顺畅。很多时候,家长和学校的矛盾,恰恰源自于沟通渠道的缺失或沟通方式的错误。学校应主动为家长提供反馈渠道,鼓励家长通过正式的沟通方式提出问题或建议,而不是等问题发酵后才来处理。家长会、家长开放日、问卷调查等形式,都是有效的沟通方式。

另一方面,家长也需要理性看待学校的管理难题,避免急于批评或对学校的决策做出过激反应。只有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家校双方才能建立起稳固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促进家长参与教育管理,形成共同责任感

学校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体,而是一个需要社会、家庭共同支持的教育共同体。为了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学校的工作,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教育咨询小组等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决策过程中。这不仅能让家长了解学校的难处和管理逻辑,也能让家长为孩子的成长承担更多责任。

通过共同参与,家长会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他们同样也是孩子教育的重要力量。这样的“共建”氛围,能够有效减少家长对学校管理的质疑,也让家长与学校的关系更加紧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增强学校的透明度,减少家长的猜疑与焦虑

很多家长对学校的管理不满,往往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家长不了解学校的内部运作机制,只能通过一些零星的消息或道听途说进行评判。这种情况下,猜疑和误解自然就产生了。为了消除这种不必要的猜忌,学校应该采取更加透明的管理方式。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公开校务会议的决策结果,向家长展示学校的管理规划;还可以通过校园活动或参观日,邀请家长亲身参与到校园生活中。这样一来,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自然会大大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校共建的真正初心:为了孩子的未来

无论是校长的激烈言辞,还是家长的质疑和不满,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我们不应该忽视,家校共建的根本初心是让孩子在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中成长。真正的“家校同心”,并不是一味地维护学校的形象,或者家长对学校提出苛刻的要求,而是双方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开放的学习环境。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家长的义务,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家长的声音当然重要,学校的形象也确实需要维护,但最根本的,是我们能否将这种关注和力量,真正落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上。

这才是家校共建的真正意义,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家长乃至社会都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