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傀儡,囚徒,战犯,公民,四种身份,是溥仪四个人生时期的真实写照。如此传奇的人生,除了末代皇帝溥仪,世上再无二例,也只能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动荡期才能出现这种极端情况。

时代风云与个体命运相互交织,历史沧桑与人性变迁相互缠绕。溥仪的一生最关键的转折点是身份的转变,即从皇帝到公民。

决定这个根本性转变的就是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近十年的思想改造,同时,改造溥仪也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一手促成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处置溥仪

1949年12月,毛泽东坐上了访问苏联的长途列车。这一路上,毛泽东想的很多,有关于朝鲜战场的军火援助,有关于中苏同盟条约签订的问题。

在这一连串“问题名单”的最后,也有关于战犯移交的具体细则。

一到莫斯科,主要问题说完以后,毛泽东向斯大林提出了引渡日本战犯和伪满战犯,交由中国处置的要求。老谋深算的斯大林,不愿因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让中苏关系搞的太僵,就同意了这项请求。

于是,1950年8月1日,溥仪等58名伪满洲战犯正式回到国内,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如何处置末代皇帝——溥仪?毛泽东自然有自己的想法。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有过一篇讲话,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讲话中提到:“什么样的人不杀呢?胡风、潘汉年这类的人不杀,连被俘虏的战犯宣统皇帝、康泽这样的人也不杀。不杀他们,不代表他们没有可杀之罪,而是杀了不利。”

接着,毛泽东又说:“既然不杀,就要给一口饭吃,对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予出路,使他们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古以来,对待前朝统治者,大都是一刀结果了性命,免得“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如“六味帝黄丸”刘裕对待司马家族一样。

然而,毛泽东却独辟蹊径,眼光看的更远。他深知“攻心为上”的道理,为了彰显新生政权的宽容性,弱小的溥仪有他的统战价值,所以仅仅是安排他入狱,接受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狱中,溥仪诚惶诚恐,担心会像历史上所有的“阶下帝王”,遭到毒杀。事实证明,溥仪想得太多了。

抚顺战犯管理所不仅生活上给予溥仪特殊的照顾,还热心帮助溥仪学习生活相关的技能。

在溥仪《我的前半生》一书中,人们才知道溥仪连系鞋带都不会,也不晓得如何使用牙膏,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是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一板一眼教授给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