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一提到朝鲜战争,脑海中浮现的就是毛泽东铿锵有力的讲演和彭德怀横刀立马的将军色彩。

前两者固然都是舞台上的主角,不过为主角搭台唱戏的却是隐藏在幕后的周恩来。没有周恩来的细致谋划,朝鲜战争绝不可能迫使美国签下停战协定,也绝不可能一扫中国过去孱弱的国际形象。

因此,也有人直言说:“对周总理最大的不公平,就是埋没了他在抗美援朝时的最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政治上的支持者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二十多年的秘书胡乔木依稀记得,说“在关键历史关卡中,有两件事情毛主席是很难下定决心的,一件是1950年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再一件就是1946年底彻底同国民党决裂。”

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老祖宗孙武几千年前,就告知后人干戈一起,必将是血流成河,牵连甚大,每一个决策者都必须慎之又慎对待。

对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次战争更是如此,朝鲜战争既是冷战在远东地区,两个超级大国的一次碰撞,也攸关中国东北边境的国防问题,更是中国对外作战的一个全新的起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面对世界头号军事大国美国的挑衅,中央政治局的所有书记都不赞同和美国开战。

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朝鲜战局急转直下。

10月1日,国庆节这天,金日成专门挑着这一天,代表朝鲜劳动党和政府向中国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

信中写道:“我们决心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急盼中国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朝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面临着严峻的选择,一天之后,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召集了五大书记在菊香书屋东厢房连续召开了会议,反复讨论出兵问题。

在会议上,大多数同志都以敌人太过强大,国内百废待兴,不宜大动干戈,军队的训练不足为由,反对出兵,建议让金日成组成流亡政府。

会议室烟雾缭绕、气氛沉闷而又凝重,一向同毛泽东站在一起的党内同志也站到了对立面上。

众所周知,政治简单来说就是“将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然而,毛泽东此时,势单力薄,如果不能说服党内的同志,得不到大家的支持,那战争必定是打不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这关键时刻,周总理站了出来,说:“现在不是我们要不要打的问题,而是美国非逼着我们打不可,我看还是听听彭老总的意见为好。”

从表面上看,周总理处于中间地带,实则不然,不同大多数意见一致,就意味着在政治上周总理已是少数者,仅仅是为了党内团结,缓和气氛,出的一招缓兵之计。内心里,周总理其实赞同毛主席的主张。让大家等等,就是在为主席争取时间。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那次会议,站在我这边的一共就一个半人。(这半个人指的就是周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周总理代表的是党内的文官集团,而彭德怀则是承载着部分武官意见。

毛主席只有在“文”、“武”两方都争取到核心人物的支持,才能有底气去做其他反对者的工作,才能让国家机器为抗美援朝服务。

所以从抗美援朝一开始,周总理在政治上的作用就是无可替代的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事上制定者

在建国初期,人们通常只重视周总理在内政上的杰出贡献,忽视了周总理身上还兼任着军委副主席的职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周总理就开始谋划了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在7月7日-10日,周恩来以军委副主席的身份召开了国防会议。

三天之后,会议有了初步结果,并将会议形成的《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上报最高决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