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绿意盎然。千顷湿地犹如一块绿丝绸向远方绵延铺展,点缀其中的是丛丛芦苇和声声鸟鸣。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每年途经南大港的候鸟数量达10万多只。在AI声纹监测等黑科技的加持下,栖息地里可以“闻声辨鸟”,实现鸟过留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鸟类种数达271种

背上高倍望远镜,拿上巡护记录本……清晨,天还没完全放亮,河北沧州南大港湿地的巡护员冯国强,就开启了一天的巡逻。

在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里从事巡护员工作20年,冯国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观测湿地的鸟类情况,涉及种群数量、生活习性以及迁徙路径等数据。他的巡护记录本上写满了鸟类栖息的情景、地点、行为特征等具体情况。

“湿地内现有鸟类271种,其中丹顶鹤、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6种,大天鹅、灰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2种。”对于湿地里的鸟类种群,冯国强如数家珍。

南大港湿地是一个由草甸、沼泽、水体、野生动植物等多种生态要素组成的湿地系统。区域内视野辽阔,布满苇蒲、苔藓、碱蓬等多种水生生物,其中90%的植被为芦苇。独特而丰富的生态环境使南大港湿地成为多种珍稀鸟类和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每年途经南大港的候鸟种类达152种,在迁徙季节,每隔5—10天就会更替一批不同的种类及群体。

近年来,南大港湿地通过持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显著改善了湿地环境质量,使得诸如东方白鹳等诸多珍稀鸟类得以在此安然栖息、繁衍后代。7月26日,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组成部分,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天鹅集群归来

然而,这份美好并非一夜间形成。

“这片区域曾是九河下梢之地,上游下泄淡水汇聚在这儿,逐渐形成浅水沼泽地。”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王立军介绍,在南大港湿地保护区成立之前,北部区域被围垦形成连片养殖池塘,割裂了湿地的水文连通性和生态空间。

2020年,为改善鸟类栖息空间、提升湿地生态环境,南大港湿地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修复项目随之开展。通过退养还湿、微地形整理、滩面营造、坡面生态化改造等措施,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08.8公顷,恢复了由水域—浅滩—生境岛组成的自然湿地结构。

不仅如此,近年来,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还先后实施了南大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湿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其它项目,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退养还湿面积200公顷,水系连通28公里,鸟类栖息地改造225.4公顷,生境改善3000公顷……

湿地好不好,关键看水鸟。今年春季3月至5月迁徙期间,上百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集群归来,选择在南大港湿地栖息。同时,大量雁鸭类水禽在此安然栖息,南大港湿地成为了生机勃勃的候鸟乐园。

候鸟4年增长4倍

随着环境越来越好,南大港湿地里的候鸟数量越来越多。2019年观测到2万只候鸟,2020年观测到3.5万只,2021年和2022年均观测到5万余只,2023年观测到10万余只。南大港候鸟数量从2019年至2023年,四年间增长了4倍。

面对数量繁多的鸟类,只靠冯国强等巡护员们难以做到观测的全面和准确。为此,2021年保护区启用了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利用AI声纹监测黑科技“闻声辨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护区内安装了3套声纹收集设备(装置),能收录鸟的叫声,通过和系统内1569种鸟叫自动比对,判定鸟类品种。此外,11套野生动物智能视频监测设备分布于南大港湿地不同的位置,由AI自动比对飞过监控探头的鸟类数量和品种。” 南大港自然资源规划局局长、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孟召蕾介绍,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可以实时观看这些视频监测设备捕捉到的画面。

数字化的监测大大提升了工作人员监测效率。据悉,监测平台还可以按时间段自动生成“声音监测数量及物种统计表”和“物种监测热力图”,除了野生鸟类调查,还可协助进行气象、水温以及湿地气象、水文等实时监测。“监测平台帮助我们及时掌握鸟类品种、数量、分布以及湿地气象等相关信息,为更好保护鸟类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王立军介绍。

统计显示,自监测平台运行以来,南大港湿地AI声纹监测系统,收集到了超过18万条声纹记录,识别出保护区内的197种鸟类,“雁过留名”在这里有了新解。

有了冯国强等巡护员的人工观测,再加上智能监测设备的加持,保护区管理处对辖区内的鸟类物种有了更精准的掌握。孟召蕾介绍,今年,南大港湿地里首次发现了赤嘴潜鸭、棉凫和牛背鹭三个鸟类物种,湿地生态改善及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强。

(大众新闻记者 修从涛 河北沧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