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设村是行政村,由铁界吴、前家、竹堡陈三个自然村组成。带着《潮起黄墩》编写组的采访任务,我前往桥头胡街道建设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驱车沿着兴海北路,再转到桥头胡往茶院方向的柏油公路,跃入眼帘的青山绿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是那样的翠绿迷人。建设本是建设乡的名称,80年代撤扩并后,建设乡并入桥头胡镇。建设也就成了由铁界吴、前家、竹堡陈三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的名称。80到90年代,笔者曾在桥头胡任教,建设乡也是经常家访的目的地,所以此次前往,颇有有些故地重游之感。出发前,原建设乡的样子在脑海里浮现着。

到了建设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环境,道路干净整洁,原先参差不齐的木结构的民居,大多已被漂亮整齐的砖混楼房房取代,而村南面、公路右边好多幢漂亮整齐的楼房特别引人注目。公路两边弥望的都是绿色,杂交水稻等庄稼长势喜人,山色苍翠欲滴,空气中都有甘甜的味道。因为事先跟村里的妇女主任金嫦娥同志约好,所以我们到了以后,就直接去了村委会办公大楼。在村委会议室,书记杨相成同志接待了我们。杨书记虽年近花甲,但满身散发着干练的气息。我们说明来意后,杨书记、金主任跟我们聊起了建设村铁界吴、前家、竹堡陈的情况。听他们说这里的三个自然村历史相对不长,两百年左右。老百姓的主业以传统的农业为主,村民们没有大富大贵,日子却也过得滋润;村里姓氏较多,达二十多姓,但是相处很和谐。我们《潮起黄墩》编写组所需要的内容,在这里似乎找不到比较吸人眼球的素材,说实话我们内心是失落的。

在村办公大楼里了解一些情况后,我心有不甘,就说我们到村庄走走吧,然后杨书记就陪同我们绕着村庄走,碰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我主动打听,希望了解一些不一样的信息,结果还是跟杨书记他们说的一样。来到村头,多幢漂亮整齐的楼房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问杨书记,印象中桥头胡通往茶院方向铁界吴南面的公路右边是一片田野,这几幢醒目的楼房是怎么回事,杨书记说这是来自新昌钦寸水库移民在建设村的安置房。我很好奇,就跟杨书记说我们去那里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昌钦寸水库是宁波市与新昌县合作共建的,是浙东引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钦寸水库位于曹娥江主要支流黄泽江上,新昌县新林乡,坝址在钦寸村。该项目注册资本为4.5亿元,总投资26.88亿元,新昌方投资比例为51%,宁波方投资比例为49%。钦寸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灌溉和发电的大型水利工程,电站装机容量1600千瓦,总库容2.44亿立方米。该水库在满足本流域下游灌溉和城镇用水基础上,通过25公里长的隧洞把水引到宁波市的亭下水库,每年可向宁波市提供1.29亿立方米的优质水,相当于宁海白溪水库年供水量的75%。能满足宁波市民1/3的用水需求。这是一座为我们宁波市人民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水库,新昌那边有繁重的移民任务,我们宁海人民理应做贡献,建设村分到安置移民50人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昌钦寸水库移民在建设村的安置点于2016年开始建造,目前十幢房屋已经全部造好,有半数移民入住。地点位于铁界吴自然村(建设村所在地)的西面,靠西是前山,靠南一片沃野后是后唐山,东面是铁界吴自然村主村,它跟村庄就隔条公路,感觉上它跟铁界吴自然村自然是一体的,区别就是房子特漂亮。跟随杨书记我们来到了移民住处——新庄, 新庄由十幢一式漂亮的三层半洋房组成,路上有居民亲切的跟杨书记打招呼,就像自己的亲人般的感觉。我心想,新村民跟书记这么快就打成一片了,看来新昌钦寸水库移民平时在这里没少受到原村民的照顾。

后来跟村民的聊天,印证了我的猜想是对的。我们走入一户移民家,我观看了房屋装修及墙面质量,感觉非常不错,就问一个老太太:“你们在这里生活感觉怎么样?” 她说:“很好,很好,这里环境好,村民对我们也好,特别是我们的房子的质量非常好。”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用古诗的意境来说明此时我心中的感受是最恰当不过了,我想,这不正是新农村充满正能量的好故事吗?原先的失落一扫而空。

中国人乡土情结重,安土重迁,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背井离乡,除非不得已,都是不情愿的。犹记得著名作家柯灵的《乡土情结》,里面写道:“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一个人离开故土,安居他乡,假若能“吾心安处即故乡”,那是最好不过的,这要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假如“居是乡,心不安”,这真真还是一件人生悲惨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一场偶遇,更能印证我对“新昌钦寸水库移民在建设村过上幸福生活”的判断。走访到一户人家,阿婆非常热情,邀请我们进家,拿出水蜜桃招待我们,说起在这里的生活,满脸的喜悦,她还说她的媳妇在县城一高中任教,也是从新昌那边过来的。一听是同行,我感到分外高兴,阿婆热情的请出她的媳妇李老师与我们相见,我说我也是县城高中的教师,我们兄弟学校哦,李老师说对哦,同行三分亲呢。说起移民的生活,李老师说,刚到这里来的时候人生地不熟,特别是建房的时候。因为我们对当地地形、地质、房屋户型都不清楚。建设村的村长、书记等村干部们耐心地给我们提建议,陪我们去宁海其他乡镇看新农村建设的房屋户型以作参考。帮我们联系考察当地建筑公司。建房初期,由于各种原因,有很多移民都还在新昌生活。只能偶尔到宁海来看一下造房进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村干部们就当起了免费的监督员,监督房子的进度、质量。我们每次过来看到造房的进度、质量,都感到很满意。其他移民点的移民来参观的时候,也直夸房子户型好、质量高。由衷感谢村干部的支持和帮助。 李老师还说,我们在这里没有一点异乡人的感觉,这里的村民待我们就像自己人一样,日常生活中,政府出台了什么好的政策,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村里的干部们都会第一时间来通知我们。我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他们也会耐心的给我们讲解。村民们也很热情,一些村民还无偿借出田地让我们耕种。淳朴的民风,尽职尽责的村干部,相近的习俗等使我们很快就适应并融入了这个新的集体。跟有些移民不如意的生活相比,我们太幸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居易在《初出城留别》这样说:“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诗人一生宦海浮沉,踏遍万水千山,却终无去国之意,“无乡”即是“有乡”,国即是乡。此诗展现了诗人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士大夫情怀,我们看到的是他的旷达。黄氏祖训说“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这是黄氏祖宗教育每个黄姓子孙外出必背的诗句,他们背这诗句走遍天下,碰到黄家宗亲,只要能背出认祖诗,都可得到热情的接待,在物质缺乏、生活无着的时代,在外生存多了一份保险。把他乡当故乡,古时有不得已的原因,当然也需要情怀。

如今水库移民这是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是为社会民生谋福利谋利益,践行的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展现的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大爱,跟古人比自然别有一番境界。移民们为社会利益做贡献,我们的各级政府自有义务为他们创造离乡别土后的幸福生活。可喜的是,在桥头胡街道、建设村委的共同努力下,建设村村民和移民和谐相处,互帮互进。今天,我在建设村感受到了新昌钦寸水库移民的幸福生活。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投稿微信:18969872107

□ 出处:《潮起黄墩》

□ 文章:卢厚德

□ 图片:乡土宁海

□ 编排:天姥老人

□ 审核:水东居士

□ 宁波南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