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丽水,古称处州,自天上少微处士星的“分野”而得名,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得天文眷顾;城周群山簇拥,两水环抱,被誉为“浙南林海”,占地利之便;自隋开皇九年(589),已拥有1400余年的建城史,城市脉络清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近代以来,丽水是历经革命洗礼的红色热土,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丽水创建了浙江省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无数的革命先辈在丽水留下了战斗足迹。此次丽水市“跟着四普去旅游”主题旅游活动推出了两条线路:探寻处州风华之旅线路和追寻浙西南红色印记之旅线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厦河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厦河塔,又称佛头岩塔,建在丽水城东南角佛头岩(又名碧云山)危崖上,濒临瓯江,因与厦河村隔江相望得名。无论从水路或陆路,临进丽水城,远远就能看见高耸的厦河塔,它是丽水城的重要方位标志和人文景观。

塔起建明万历十三年(1585),因知府俞枫谷离任停工,直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知府任可容继建而成,历时近十年。它处在城东南瓯江出水口,意在镇江水、护城池,是一座依风水学说而建的风水塔。

处州府城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处州府始于隋开皇九年(589),今处州府城墙建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系割旧城之半,以万象山南麓为界重新修筑。有门楼六座,即望京门(丽阳门)、岩泉门(虎啸门)、行春门(厦河门)、南明门(大水门)、栝苍门(小水门)、通惠门(左渠门)。此后历朝对府城都有修缮。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建设中拆去丽阳门(幸留49米砖筑城墙)和虎啸门,现仅存南明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沿江古城墙采用菱形块石(俗称铁钉石)砌筑,具有防御、防洪双重功能,为浙江省孤例。处州府城墙是古代处州府城的地标性建筑,见证丽水城市历史发展。它也是浙江省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城墙之一,是研究古代城防工程的实例。

谭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宅位于丽水市区大众街酱园弄内,由谭宅和小谭宅两座宅院组成。谭宅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占地面积约1648平方米。小谭宅建于清代中后期,占地面积约523平方米。

清中期,谭家从江西徙迁丽水,渐成为丽水颇具声誉的名门望族。第四代六房建造了酱园弄谭宅,分建四幢,至清光绪年间才全部建成。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三度攻克处州府城,二次驻扎谭宅。谭家倡导办新学,开民智,清光绪年间城内最早的女子学堂就创办于谭宅。光绪末年,有政声的处州知府赵亮熙曾以谭宅为府第。

谭宅布局合理,工艺精美,是丽水城内现存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谭宅与小谭宅都为谭氏家族建造,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它们处在同一区位,浑然一体,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

灵鹫寺石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灵鹫寺石塔位于丽水城内万象山西南麓,原建在城东郊十里灵鹫山灵鹫寺(俗称灵山寺),塔因寺而名。四座塔塔身刻有建塔题记,除一塔建于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外,余均建于嘉定九年(1216)。石塔原应为七塔制度,喻示过去七佛,现存留四塔。

灵鹫寺塔体采用大小收分与上下增减手法,从塔基到塔顶逐步施用,配以圆形的塔肚子和六角攒尖顶及挺拔修长的塔刹,形成优美的轮廓线,显露出玲珑剔透、轻盈俏丽之美感。石塔采用青灰石高浮雕做法,用剔雕、圆雕、线刻等表现技法在塔体上雕琢出人物佛像、花卉蔓草、吉祥动物、仰覆莲瓣、云山海水等,工艺极具匠心,时代特征鲜明,是佛教艺术和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作,对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和佛塔形制具有重要意义。

南明山-三岩寺摩崖题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明山摩崖题刻位于城南丽水南明山。南明山有东晋至民国摩崖题刻58处,分布在云阁崖、高阳洞、石梁及山上各处崖壁。云阁崖在南明山的居高点,有摩崖12处。东晋著名道学家、医学家葛洪隶书“灵崇”二字,在南明山摩崖题刻中时代最早,笔法古朴深厚,超然有仙趣。宋代大书画家米芾行书大字“南明山”也在云阁崖石壁上,字径一尺余,潇洒遒劲。

三岩寺摩崖题刻在丽水城西北隅,有唐至民国摩崖题刻37处。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的正书“雨崖”题刻,书风豪挺,结构紧密,笔力遒劲舒放,在三岩寺诸石刻中时代最早,价值最高。

“好借南山一片石,同垂名字照千春”。南明山摩崖题刻年代跨越长,布勒密度高,内容涵盖题名、书赞、题咏、军事、水利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和人文史料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位于丽水市莲都区大猷街135号。2011年落成开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是展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历史的专题性纪念馆。主展厅内以图片、文字、复原场景、文物复制品等展示方式,讲述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其斗争历史。

浙西南23年革命斗争,留下了周恩来、刘英、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光辉的战斗足迹。无数革命先烈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值得人民永远怀念和敬仰。

浙西南革命的历史功绩有:策应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建立中国革命战略支点、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践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淬炼一支中国革命劲旅、造就浙江抗战大本营、缔造了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

刘英旧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称厦河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位于瓯江之畔厦河村(现村已拆迁),是省委书记刘英的寓居所。旧址原为厦河村民王玉坤家宅, 1942年遭日机轰炸,仅存部分遗构,上世纪50年代在原址上重建。1995年,丽水市人民政府组织对旧址进行修复,布置陈列开放。旧址前设花园,后为魁梅园(以刘英夫人丁魁梅命名),总占地面积约2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三开间二层楼砖木结构,两坡硬山顶,结构较简。

黄景之律师事务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梅山弄19号,处在刘祠堂背的东北侧。旧址建于民国时期,原系戴氏家宅,为二层楼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五间,面宽18.3米,进深33.14米,占地面积约558平方米,建筑面积630平方米。20世纪30年代,丽水著名律师、中共地下党组织成员黄景之在此开设律师事务所,后成为省委机关的秘密活动点和交通联络站,省委一些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文件资料也在这里刻印和分发。黄景之以律师身份,在掩护党组织活动,保存机要文件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兴华广货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大众街39号,旧址为一幢二层楼四开间木结构老式店屋,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省委机关迁至丽水后,在城内闹市区“四牌楼”开了一爿小店,店号“元昌”,作交通联络站,负责与东南局及各特委联络。不久,店铺被日机轰炸烧毁。联络站工作人员坚持在废墟上摆地摊,保持交通联络不中断。后来附近一吴姓人家在废墟上重建了四间店面楼房,省委机关租用了两间,开设“兴华广货号”百货店,作为省委交通站。刘英化名王志远为店老板,店员顾歧、郑加顺、王德珊三人均为省委秘书处的工作人员。

崇德小学旧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崇德小学旧址位于丽水市区解放街59号7幢,旧在处州府城内姜山之地。建筑坐北朝南,六开间带东廊面阔27.74米,进深三间14.42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基督教会所建,初为女子师范学校,后改为崇德学堂,1912年改称崇德小学。抗战时期,日机轰炸和日寇侵占丽水城期间,基督教会在此设立难民收容避难所。1949年5月至50年代,该楼房先后为中共丽水地委、丽水县委机关所在地。崇德小学旧址是丽水仅存的早期基督教会建筑遗存,是中西合璧多元建筑文化的产物,见证了丽水早期教育、抗战烽火及建国初期行政机关变迁,具有多重文物保护价值和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来源:丽水文旅

责任编辑:孙蓓蓓 编辑:施会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